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红二十五军方城独树战役及其历史功绩述略

作者

谷保俊

南昌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07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阔史诗中,红二十五军的征程以孤军远征、先期抵达陕北而书写了独特篇章。1934年 11 月的方城独树战役,是这支英雄部队长征路上的 “生死之战”,更是检验其信仰与意志的关键考验。这场战役不仅挽救了红二十五军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走向。本文将全面回溯独树战役的历史细节,剖析其战略意义,追溯红军二十五在陕北的斗争历程,展现这支队伍以铁血丹心践行 “全国一盘棋” 大局观的革命担当。

一、方城独树战役在风雪中生死突围

(一)战役背景——战略转移中突遇危局

1934 年秋,鄂豫皖苏区在国民党军的第五次 “围剿” 下陷入困境,红二十五军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高举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旗帜,实施战略转移,肩负着跳出包围圈、创建新根据地、牵制敌军的重任。11 月 16 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 2980 余名指战员,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长征初期,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多道封锁线,于 11 月 25 日抵达河南方城地区。此时,国民党豫鄂皖三省 “追剿队” 总指挥上官云相已调集第 2 支队、第 4 支队及地方民团共 4000 余人,在方城独树镇至七里岗一线设下伏击圈。敌军企图利用平原地形围歼红二十五军,一场关乎红二十五军存亡的恶战已箭在弦上。

(二)时间与地点——命运交汇独树镇

1934 年 11 月 26 日,红二十五军前卫第 223 团沿许南公路(许昌至南阳)向独树镇进发,计划穿过公路进入伏牛山区摆脱追兵。独树镇位于方城县东北,地处南阳盆地东北边缘,是平原向山地过渡的咽喉要道。这里地势开阔,公路两侧多为平坦农田,仅有零星土坡、沟渠和村庄,无险可守的地形对擅长山地作战的红军极为不利,却为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提供了火力发挥的绝佳条件。

(三)战场地形与天气——双重困境的叠加考验

战役核心战场位于独树镇七里岗,南北长约 3 公里,东西宽约 2 公里,许南公路横贯其中。公路南侧的七里岗土坡是唯一可依托的地形,却已被国民党军提前占据并构筑简易工事。当日清晨,天气骤变,细雨转为雨雪交加,气温骤降至零下,寒风裹挟着雨雪抽打在红军战士身上。

恶劣天气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红军战士多穿单衣、草鞋,手指冻僵难以扣动扳机,枪栓也因严寒结冰无法正常击发;泥泞结冰的路面减缓了行军速度,导致前卫部队与主力脱节,给敌军伏击创造了可乘之机。徐海东在回忆录中感慨:“那场风雪比敌人的子弹更让人难受,许多战士的手冻得像胡萝卜,连枪都握不住。”

(四)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下的勇气博弈

红军方面,参战兵力 2980 余人,下辖 3 个步兵团和 1 个手枪团。装备以缴获的步马枪为主,每个步兵团有 1 个重机枪连(4-6 挺重机枪),每个步兵连配 6 挺轻机枪,手枪团装备驳壳枪。但连续行军作战导致弹药匮乏,平均每名战士仅 10-15 发子弹,手榴弹数量不足,且缺乏御寒衣物,非战斗减员持续增加。

国民党军方面,总兵力 4000 余人,配备迫击炮 8 门、重机枪 12 挺、轻机枪 30 余挺,步枪均为制式装备,弹药充足(仅机枪子弹就超 5 万发)。敌军提前占据七里岗制高点,形成交叉火力网,且有地方民团配合,熟悉地形,以逸待劳。

(五)战斗经过——从绝境到反击的铁血瞬间

11 月 26 日 13 时许,红二十五军前卫第 223 团进入独树镇七里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第 4 支队的猛烈射击。由于雨雪影响视线,红军未能及时发现埋伏,前卫部队瞬间被压制,加之枪支冻僵无法击发,被迫向后撤退。敌军趁机发起冲锋,高喊 “活捉红军” 扑向红军阵地,战场形势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手持大刀冲出队伍,高喊:“共产党员跟我来!” 他身先士卒冲向敌军,警卫员紧随其后,大刀寒光在风雪中闪耀。这一举动极大鼓舞了士气,红军战士纷纷端起刺刀反击。与此同时,副军长徐海东率领后卫第 225 团跑步赶到,立即命令重机枪连抢占路边土坡压制敌军,自己亲率一个营从侧翼反击。

双方在七里岗主峰展开拉锯战,红军战士用刺刀、枪托甚至石块与敌军搏斗,手枪团则迂回至敌军侧翼袭扰后方。战斗持续至黄昏,吴焕先判断敌军主力已被吸引,决定趁夜色突围:第 223 团正面佯攻牵制敌军,主力沿南侧沟渠秘密转移。至深夜,红二十五军成功突破封锁线,抵达杨楼村,摆脱敌军围堵。

(六)伤亡状况——血与火的代价

独树战役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红军伤亡约 300 人,其中阵亡 140 余人(包括多名连排干部),冻伤、失踪 160 余人,第 223 团团长张震东负伤。国民党军伤亡约 200 人,被击毙 80 余人、击伤 120 余人,10 余挺机枪和部分步枪被红军缴获。尽管付出沉重代价,但红二十五军保住了主力,创造了绝境逢生的奇迹。

二、独树战役对红二十五军保存实力的深远影响

独树战役的胜利,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的生死转折点,对部队生存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不仅锤炼了队伍的意志,更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一)粉碎围歼企图,保存革命火种

战役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歼计划。当时红二十五军刚离开苏区,尚未形成稳定转移路线,若此战失败,部队极可能被分割歼灭。正是这场胜利让红二十五军摆脱合围,为进入伏牛山区、创建新根据地赢得了时间。战役后,部队核心骨干得以保留,军、师级指挥员无一牺牲,为后续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锤炼战斗意志,凝聚军心士气

极端恶劣条件下的胜利极大提升了部队凝聚力。吴焕先冲锋的身影成为精神符号,战士们在风雪中展现的顽强斗志,让部队士气不仅未因伤亡削弱,反而更加高昂。战后在杨楼村休整时,吴焕先召开动员大会,强调 “只要还有一人,就要战斗到底”,这种信念成为后续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许多伤员轻伤不下火线,主动要求归队,部队战斗力得到升华。

(三)积累实战经验,优化战术策略

战役暴露的问题成为后续行动的经验。部队开始重视气象情报,加强前卫侦察,推广防冻技巧(如用布条裹枪栓、行军时摩擦手掌);战术上则更加注重利用地形机动,避免平原硬拼。进入伏牛山区后,红军充分发挥山地作战优势,接连取胜,逐步摆脱被动。独树战役成为部队战术成熟的催化剂,为后续创建鄂豫陕根据地奠定了军事基础。

三、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开辟根据地的壮阔历程

935 年 9 月 15 日,红二十五军历经 10 个月长征,抵达陕北延川永坪镇,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这是长征中首支抵达陕北的主力红军,全军兵力从出发时的 2980 人发展到 3400 余人,随即开启了巩固和扩大陕甘根据地的新篇章。

(一)合编红十五军团,筑牢军事根基

1935 年 9 月 18 日,三支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总兵力 7000 余人。合编后,红十五军团立即投入反 “围剿” 战斗。10 月 1 日,劳山伏击战歼灭国民党军第 110 师 3700 余人,缴获大批武器;10 月 25 日,榆林桥战斗俘敌 1800 余人。这两场胜利沉重打击了敌军气焰,为陕甘根据地站稳脚跟奠定了军事基础。在做好军队建设的同时,还做到了以下两点:

(二)扩大根据地范围,完善政权建设

红二十五军将鄂豫皖、鄂豫陕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带到陕北,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部队兵分多路解放延长、延川、安定等县城,使陕甘根据地面积扩展到东西千公里、南北五百公里,人口达 40 余万。在政权建设中,推行土地革命,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建立 20 多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形成了完善的根据地体系,为红军提供了稳固后方。

(三)加强军民团结,积蓄革命力量

红二十五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帮助群众秋收、修水利,赢得陕北群众拥护。许多青年踊跃参军,红十五军团兵力迅速扩充到 1 万余人。部队尊重陕北地方党组织和红军,与刘志丹等同志密切协作,形成团结战斗的局面。这种军民、军地团结成为根据地巩固发展的重要保障,使陕甘苏区成为红军长征的可靠落脚点。

四、红二十五军对中央红军的支持与长征胜利的历史必然

红二十五军抵达陕北后,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关键支持,这种支持体现在物资援助、军事配合和根据地保障等方面,为长征胜利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雪中送炭的物资援助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面临衣衫褴褛、弹药匮乏、粮食短缺的困境。红二十五军立即全力支援:装备上,调拨机枪 100 余挺、步枪 2000 余支、子弹 20 万发及一批迫击炮、手榴弹,极大改善了中央红军的武器状况;资金上,从长征筹集的经费中调拨 5000 块大洋,解决了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物资上,组织群众赶制棉衣、棉被,筹集粮食、药品,徐海东还将军团仅有的电台送给中央,保障通讯畅通。

毛泽东后来多次提及:“徐海东同志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红二十五军的援助真是雪中送炭。” 这些支持让中央红军迅速恢复战斗力,为直罗镇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二)战略协同的军事配合

1935 年 11 月,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共同发起直罗镇战役,歼灭国民党军 1 个师又 1 个团,粉碎了敌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 “围剿”,为党中央立足陕北举行了 “奠基礼”。战斗中,原红 25 军部队承担主攻任务,徐海东亲自指挥攻克直罗镇主峰,展现了强大战斗力。此后,红十五军团配合中央红军东征、西征,扩大根据地,牵制敌军,为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有利态势。

(三)根据地保障的坚实支撑

红二十五军参与巩固扩大的陕甘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的稳固后方。该根据地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形复杂便于游击战争,且经过红二十五军建设,具备了容纳大规模红军的能力。至 1936 年,陕甘苏区已建立完善的后勤体系,为红二、红四方面军到来做好了准备。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而这一胜利的背后,离不开红二十五军在陕北奠定的坚实基础。

五、红二十五军的政治策略与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

红二十五军的成功不仅在于军事英勇,更在于成熟的政治策略和高度的大局意识。这支队伍始终以革命全局为重,在艰难中坚持正确方向,用行动诠释了 “全国一盘棋” 的战略思维。

(一)灵活务实的根据地政策

红二十五军在不同根据地推行因地制宜的政策:鄂豫皖时期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鄂豫陕时期针对少数民族较多的特点,提出 “民族平等”“尊重宗教信仰”,与回民建立良好关系,许多少数民族群众为红军带路、送情报;陕北时期推行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兼顾各方利益,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政策使部队在不同地区迅速立足,获得群众支持。

(二)独立自主中的全局意识

长征中与中央失去联系后,红二十五军仍坚持全局思维:1935 年 7 月得知中央红军北上消息,立即决定西进甘肃,牵制敌军配合中央;9 月抵达陕北后,主动与陕北红军合编,壮大革命力量。徐海东、程子华等领导人始终以 “配合主力、服务全局” 为目标,这种自觉行动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

(三)纪律严明的革命本色

红二十五军始终保持严明纪律,无论行军作战还是根据地建设,都严格执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物资匮乏时,宁可挨饿也不擅动群众财物;在民族地区,尊重风俗习惯,赢得各族群众拥护。这种纪律性不仅塑造了良好形象,更成为团结群众、扩大革命影响的重要保障。

结语

方城独树战役的铁血荣光,红二十五军在陕北的开拓征程,以及对中央红军的无私支持,共同铸就了这支英雄部队的历史丰碑。从风雪中的生死突围到陕北的根据地建设,从物资援助到战略配合,红二十五军用行动诠释了革命军队的忠诚与担当。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坚定的信念、灵活的策略、全局的意识,是克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关键。红二十五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在新的征程上续写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二十五军卷 )[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2]褚银.红军长征80 个历史细节[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3]尹霞.三千儿郎从鄂豫皖到陕甘边[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

[4]安徽金寨干部学院,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将军县的红色故事[M].北京: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22.

[5]陈金庞.长征精神代代传丛书血染的丰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6]吴笛.长征 1934-193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谷保俊(1963-),男,河南南阳人,南昌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南昌职业大学长征精神研究项目“红二十五军方城独树镇战斗遗址述略”,项目编号:2024NC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