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蔡童

皖西学院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内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群体规模日渐扩大,每年国内各类高校的毕业生总数,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的国家,“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社会话题,高端岗位几乎万人空巷,低端岗位接近无人问津。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提出指导性对策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与社会层面

当前,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各类用人单位职工流动性增加,人员跳槽频繁,部分地区和单位在招聘和引进毕业生的工作中出台了户籍限制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地区和单位的人员稳定,但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选择。除此之外,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用人观念问题,如性别、年龄歧视等。

(二)高校层面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实施以及高校扩招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群体增加,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但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学生所学专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招聘岗位较少,冷门专业容易碰壁,同时当前高校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偏向理论化,对于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实操覆盖面较窄,毕业生进入职场工作适应过程较长。

(三)学生层面

首先,当前 00 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很高,对工资待遇、未来晋升方面的要求脱离社会现实;其次,大多数毕业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抵触前往西部、偏远乡镇、农村基层等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第三,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准确,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时常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的择业定位,多数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大中型城市,前往小城市地区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第四,大多数毕业生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较为稳定、工作轻松的单位,但是此类单位每年招聘人数较少,报考竞争难度较高,一岗难求,无法匹配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除此之外,大多数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仅仅为了应付考试,从而拿到文凭,缺乏培养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强,在职场中心态消极,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当前如何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政府与社会层面

就业乃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缓解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平稳运行和较好发展。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推动数字化经济革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经济得到恢复和快速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毕业生求职入岗,继而推动各类企业提升规模,提高效益;第二,加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当前,高校应届、往届毕业生未能顺利落实就业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信息闭塞,不了解一些地区和用人单位人才引进政策和工资、安家落户等待遇。为此,政府可加大当地人社局与高校的对接力度,将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推送至各类高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开展政策宣讲,尤其是中西部、乡镇基层等人才紧缺地区的岗位要重点宣讲,吸引毕业生前往,安家立业,同时推动征兵工作的宣传落实,吸引毕业生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实现人生价值;第三,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对用人单位在招聘各类环节的监管力度,避免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用人观念问题,如性别、年龄、地域歧视等,还要做好对残疾学生、慢性病学生的重点帮扶,对接用人单位,开设残疾、慢性病毕业生特设岗位,解决此类困难生的就业问题,营造和谐就业环境。

(二)高校和企业层面

1、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就业相关政策

第一,各高校需要贯彻国家就业相关政策。落实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出台的就业政策,如“稳就业”“保就业”部署,实施“百日冲刺”“就业促进周”等专项行动;第二,鼓励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各高校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项目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输入人才;第三,开展征兵宣传与升学支持。各高校需要从新生入学之初,就重视开展军训活动,从大一学年就要贯彻落实好征兵动员宣传,指导学生训练、体测等相关活动,同时积极开展考研辅导,做好考研升学动员,促进高质量就业,落实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提升教学课程融合程度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高度融合,随着经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曾经的热门就业专业也会热度大减,趋于普通。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就业难的现实困境,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提高学生对思政大课的重视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同时还要将专业课程细化,与当前就业岗位实操相挂钩,增加实践认知实习环节,避免理论空化,引导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团队协调沟通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课程的实际影响力,使学生将来在进入职场岗位时能够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匹配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大一至大四学年,在本科四年的教育过程中,每年都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根据自身学习和生活情况,在完成学业课程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大四毕业季以充足的准备和平和的心态进入就业市场。

3、做好校园招聘和校企协同培养工作

做好校园招聘和校企协同培养工作需要系统规划、多方协作。首先,要精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立足需求调研,提前调研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建立岗位匹配数据库;其次,分层邀约。按行业和岗位分类邀请企业,如 500 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第三,开发数字化工具。如招聘会小程序,实现简历提前投递、智能匹配、预约面试等功能;第四,开展毕业生就业创新活动。如开展“毕业生职业能力挑战赛”,设置模拟商务谈判、案例分析等环节,企业高管现场观察选才,还可以开展直播带岗活动,开设企业VR展厅,安排HR直播讲解,覆盖未能到场的学生,邀请资深HR提供 1 对 1 简历优化服务。第五,做好后续跟踪。建立跟踪机制,招聘会结束后 72 小时内反馈初面结果,1 周内完成企业回访,将未匹配成功的学生信息按专业和能力标签入库,持续推荐。第六,联合企业创新课程共建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参与制定教学大纲,打造双师课堂,企业工程师承担部分专业课课时,带真实项目进课堂,建设“校中厂”,将企业生产线引入校园,如把跨境电商仓储中心建在校内,把毕业设计与企业攻关课题相结合。

(三)学生层面

1、明确职业规划

第一,明确自我认知。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自身兴趣、优势、劣势和机会,明确职业方向;第二,做好就业行业调研。了解目标行业的发展趋势、岗位需求及薪资水平,避免盲目跟风;第三,设定短期与长期目标。比如在一个行业几年内成为行业专员,多久晋升企业管理层等。

2、提升就业竞争力

首选,强化硬技能。根据岗位需求学习专业技能,如编程、设计、数据分析等,考取相关证书,如CPA、CFA、PMP等;其次,提升软技能。培养沟通、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参与团队项目或社团活动积累经验;最后,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兼职或志愿活动积累行业经验,提升简历含金量。

3、保持积极心态

第一,降低就业预期。初期薪资或平台可能低于预期,但需关注所在单位和岗位的成长性,立足长期发展;第二,持续学习。加强朋辈指导,主动参加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专业性,保持知识更新;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工作抗压能力。求职被拒是常态,毕业生可加入互助小组或寻求职业咨询疏导焦虑。

四、结语

就业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唯有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四方联动,才能构建更高效、更公平的就业生态,助力青年人才在时代浪潮中实现价值。

[ 作者简介 ] 蔡童(1994—),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助教

[ 参考文献 ]

[1] 钟旭芬,陈颖.朋辈辅导对大学生就业帮扶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5(15):76-78

[2] 杨玉杰,曹一伟,王亚松 .“三全育人”视域下 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5(6):94-96

[3] 刘晶,段婷婷,王明阳,陈思颖.通过现状调查、成因剖析及引导策略研究大学生慢就业现象[J].人力资源,2024(4):187-190

[4]贾雨涵.大学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与引导策略[J].中国就业,2025(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