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稠油预脱水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

作者

刘运波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西北油气服务项目部 河南南阳 473000

1. 现有预脱水工艺存在的问题

1.1 一是脱水流程无效用热多,蒸汽消耗量大。

进站来液综合含水 89% ,在四相分离器中从 40C 加热至 50C ;四相分离器出口原油含水为 30%-35% ,从 50C 加热到 80C 进入动态沉降罐脱水。两段加热消耗的蒸汽量为 273.7t/d ,每年蒸汽费用高达 2107.49 万元。其中油相耗蒸汽为 51.7t/d ,水相耗蒸汽为 222t/d ,蒸汽消耗量大,主要是大量消耗在对原油中含水的无效加热。

1.2 系统不完善,动态沉降罐无备用。

联合站建有动态沉降罐 1 座,单罐运行,无备用。在动态沉降罐清砂检修期间,采用四相分离器脱水,将 1 座 10000m3 原油储罐作为临时沉降罐,此时需要提高四相分离器脱水温度,增加加药量,整个检修周期需要3-6 个月,检修期间运行成本增加。

1.3 现有动态沉降罐未达到预期效果,稠油不能直输。

原设计油出口含水 ≤1.5% 直输,实际含水 8-10% ,运行过程中增加脱气稳定罐后,动态沉降罐出口含水仍在 2-3% ,需要进原油大罐进一步加热沉降放水,不能实现原油直输。

2. 主要技术成果

2.1 配套脱水处理工艺,实现稠油直输。

改造 4#原油罐为动态沉降罐、由一级沉降调整为两级沉降, 动态沉降罐出口含水 <1.5% 。

进站来液在四相分离器内进行预脱水,不加热或者少加热,降低对油中含水的无效加热,减少蒸汽消耗;降低一段动态沉降罐操作温度,脱出一部分含水;合理确定二段动态沉降罐操作温度,达到脱水指标。

2.2 完善关键装置结构,系统全流程平稳运行。

原动态沉降罐油出口含水一直在 8%-10% 左右,未达到直输 1.5% 的标准。结合现场存在的问题,对新建动态沉降罐结构进行优化;改造动态沉降罐布液结构、出水工艺、水箱调整范围以及冲排砂工艺,实现装置高效运行。

一是完善布液结构,布液管上布液孔均匀分布调整为孔径由中心到四周逐渐变大。根据布液孔距离中心柱的远近调整布液孔的大小及分布密度,由近及远布液槽宽度逐渐由 3mm 增加至 6mm 和 9mm ;高度调整为 4.8m

二是完善出水工艺,集水管引至罐外,增加控制阀门。 在改造动态沉降罐时,设计为两侧出水口减小或避免出水口被砂堵现象;在导水管出口上增加一阀门,便于检修时顶油操作,紧急情况下可控制水箱进水量,杜绝水箱冒油事故。

三是完善水箱调整范围,高度增加 0.2m ,动态调整油水界面,便于回收老化油。

四是完善冲排砂工艺,改造 4#动态沉降罐的罐底为锥形坡度设计,中间高四周低;采用多喇叭口重力排泥方式,在罐底设置环形积砂坑收集污泥,沿环形沟槽布置排泥喇叭口与冲水管,冲排砂效果好。

2.3 优化工艺参数,减少污水无效加热,脱水热耗持续降低。

在“四相分离器脱游离水水+脱气装置脱气 + 动态沉降罐脱乳化水”的处理工艺流程基础上;开展室内小试和现场试验确定各节点脱水操作温度,满足脱水需求,减少污水无效加热。

一般情况下,现场常压热化学沉降所需沉降脱水时间是室内试验时间的 6-8 倍。稠稀比 2:1,在乳剂加药浓度 100mg/L ,脱水温度在 70C 下进行脱水,沉降 7h 后含水小于 1.5,满足直接外输的脱水指标要求。根据经验和规范要求推测,要达到含水小于 1.5% 的脱水指标,所需沉降时间为42-56h 。目前实际运行过程中,动态沉降罐的计算容积为 7598m3 ,有效沉降容积为 5126m3 ,进罐液量按 3200m3/d ,沉降时间为 38h 。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50350-2015)根据我国各大油田运行情况,对常压热化学沉降脱水时间做出以下推荐,“一般处理常规稀油沉降时间为 9h-12h,处理稠油一段沉降时间 6h-24h,二段沉降时间 10h-40h* ,因此完善工艺后能够满足含水小于 1.5% 的要求。

运行后达到初步工艺目的、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标;脱气塔、4#罐运行功能均达到设计目标;实现降一段分离器进站来液不加热脱水;降低一段动态沉降运行温度至 70C ,进一步减少污水无效加热;减少一级提升,

节约运行电费。

2.4 实现污水余热梯次利用,降低过程热能消耗。

一是完善污水区蒸汽回水流程,实现了分离器区、换热器区、储罐区及动态沉降罐出水全利用,实现高品位余热混掺分离器进液,完全替代了来液脱水的蒸汽伴热,节约蒸汽 41.4t/d。

二是配套建设余热利用工艺,将新庄来液脱出污水中品位余热输送至11#集油站,替代掺水,实现污水余热梯次利用,减少蒸汽使用 54.9t/d

3. 主要技术创新点

3.1 创新采用了稠油三段脱水工艺

基于联合站原预脱水工艺,完善处理流程,提出了稠油三段脱水工艺,即一段四项分离器不加热、不加药,脱出部分游离水,二段动态沉降罐低温,加药脱部分乳化水,三段动态沉降罐加热至 75-80C ,集中脱出乳化水,满足了稠油直输的要求,形成了以控制污水无效加热为核心的稠油脱水工艺路线,整个工艺流程及装置运行稳定,为降低稠油脱水热耗,起到了示范作用。

3.2 配套完善了稠油高效脱气工艺

创新高效脱气工艺在稠油脱水工艺中的应用,进入动态沉降罐前增加了脱气塔,脱出原油中多余气体,降低气体对原油沉降的扰动,动态沉降罐油出口含水由 9.9% 降低至 1% ,为稠油首次直输奠定了技术基础。

3.3 巩固了稠油脱水工艺参数优化效果

实现两级动态沉降罐串联运行,同时利用外输换热器二次升温,形成“分离器+换热器+脱气塔+一级#动态沉降罐+换热器+二级动态沉降罐 + 原油外输罐+原油外输泵”的工艺流程。

4. 取得的效果

4.1 解决了联合站脱水工艺不完善的问题。

原 4#罐改造成动态沉降罐后,可实现一级动态脱水或两级动态脱水工艺,一方面为参数优化降低系统热耗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解决了联合站动态沉降罐无备用的问题。延长工艺流程,用时间,换效益,脱水热耗逐年下降,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工艺路线。

4.2 缓解了污水无效加热,伴热用蒸汽量大的问题。

串联使用时,降一段分离器和一级动态沉降罐运行温度,减少污水无效加热,其中井楼和古城实现进站来液不加热脱水;二级动态沉降罐集中加热低含水原油,确保外输达标;同时脱水工艺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稳定,原油直输更有保证。

4.3 连续稳定实现了稠油直输,确保原油交接稳定,提升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确定了分离器+脱气塔+沉降罐的工艺路线,以原脱气罐为基础开展脱气试验,优化了脱气塔的内部结构,顶部设有液位计、捕雾装置、安全阀和呼吸阀,底部为漏斗型沉砂设计。运行后,动态沉降油出口含水 <1.5% ,降低了外输含水超标风险。

4.4、解决了稠油冲排砂效果差的问题,实现自动化操作。

容器内增设了环形积砂坑和冲水管,提升冲排砂效果,设置排污阀和扫线冲砂阀为电动阀,并通过联锁信号传输在稠联主控室,通过程序实现定时、定点自动冲砂排污,降低了操作员工的劳动强度。

投运后脱水分离器实现不加热运行,节约蒸汽 118.1t/d ,换热器由 80C 降低至 70℃运行,节约蒸汽 49.98t/d ;二级动态沉降罐由 70C 加热至 80C 运行,增加蒸汽 42.95t/d ;合计节约蒸汽 125.13t/d ,实现年节约成本 801.9万元。

参考文献:

[1] 张奎文 原油集输及处理系统节能对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7,26(8)

[2] 杨守国、梁勇、彭清华 联合站节能降耗集输工艺[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6,25(1)

[3] 夏勋,郑艳芬.胡尖山 油田地面工艺技术发展及应用效果[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5)

[4] 陈荣、徐丽 油田集输系统耗能设施节能潜力分析[J].油气储运,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