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混合式教研模式在幼儿园教师发展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作者

周彬

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 214000

引言: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线下教研模式受时空限制,形式单一,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与持续性发展需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混合式教研模式应运而生,它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系统整合线上灵活性与线下实践性,旨在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为教师构建更开放、灵活和支持的专业成长环境。本文旨在分析该模式在幼儿园的应用策略与实施效果,以期为创新教研工作、赋能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一、 混合式教研模式在幼儿园的应用架构与实施策略

(一)线上教研模块的设计与实施

线上教研模块是混合式模式的基础支撑,承担知识传递、资源共享与异步交互的核心功能。其应用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依托钉钉、微信教研群或专业教育社区等平台,构建园所专属网络研修空间,定期推送专家讲座、理论文献及优秀课例,支持教师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二是组织开展异步主题研讨,由教研负责人围绕“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或“项目活动导入方法”等实际问题发起话题,引导教师在平台中自由讨论、深入交流,延时的互动方式有助于教师进行充分思考,提升研讨质量。三是推行线上观摩与点评,教师上传自制教学活动视频,他人可基于时间轴进行精准评议与反馈,显著增强评课的具体性和实效性,形成良好的线上互学机制。

(二)线下教研模块的强化与聚焦

线下教研是混合式模式中的关键实践环节,重点推动线上理论向实践能力转化,致力于解决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其设计注重与线上内容紧密衔接:首先,线下活动应直接回应线上研讨中涌现的共性疑问,例如在学习“观察解读儿童”理论后,组织教师携带真实的幼儿行为记录(如视频、作品等),开展实操性分析与案例研讨,促进理论工具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其次,突出体验式与合作式学习,通过工作坊、同课异构、世界咖啡等互动形式,使教师在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和面对面交流中深化认知,建构个人实践性知识,同时增强教研共同体之间的情感共鸣与协作默契。

(三)线上线下环节的融合闭环设计

混合式教研的成功依赖于线上线下环节的系统化整合与闭环设计,避免“两张皮”现象。典型模式为“线上预设—线下实践—线上反思”的循环流程。具体而言,教研组织者首先在线上平台发布主题、资源及预习任务,激发教师的初步思考与问题意识(线上预设);继而在线下开展集中研讨、教学模拟或现场观摩,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和能力转化(线下实践);最后教师重返线上平台提交反思笔记、教案改进等成果,并开展同伴互评,从而系统梳理和提升线下收获,同时实现教研过程的全记录(线上反思)。这一闭环结构保障了教研活动的连贯性与深化性,推动教师持续成长。

二、 混合式教研模式对幼儿园教师发展的积极效果

(一)显著提升了教师教研的主动性与效能感

传统教研往往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混合式模式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线上学习资源,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并在异步讨论中更自信地表达观点。这种“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内驱力,使其从“要我研”转变为“我要研”。同时,通过线上平台的记录功能,教师能够清晰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反思成果以及与同事的互动,这种可视化的成长历程有效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效能感和成就感。

(二)有效促进了教师理论认知与教学行为的双重改善

混合式模式打通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后一公里”。线上模块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和案例示范,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视野。线下模块则提供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理论的场域。这种“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将外在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最终体现在其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上,如更有效的师幼互动、更富创意的活动设计、更科学的儿童观察解读等,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发展目标。

(三)有力促进了学习型教研共同体的构建

混合式教研模式打破了幼儿园内部教研的壁垒,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联接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幼教同行和专家,构建一个更大范围、更具活力的学习共同体。线上平台为共同体提供了永不下线的交流空间,使得研讨可以持续发酵,关系得以持续维护。线下活动则进一步凝聚了共同体成员间的信任与归属感。在这个共同体中,知识、经验、情感得以充分流动和共享,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态,实现了从“个体学习”到“群体共生”的转变,整体提升了园所的教研文化品位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 实施混合式教研模式的挑战与优化建议

(一)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困境

首要挑战是技术与资源的制约。部分幼儿园可能存在网络条件不佳、智能设备短缺、优质线上资源匮乏等问题,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也可能成为障碍。其次,对教研组织者(如园长、教研组长)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具备更强的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才能设计出真正融合而非拼凑的教研方案。再次,如何对教师在混合式教研中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以避免“线上潜水”现象,激励每一位教师的实质性参与,也是一个管理上的难点。

(二)推进与优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挑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第一,加强基础保障与技术支持。园所应积极争取投入,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同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降低技术使用门槛。第二,提升教研组织者的设计引领能力。应加强对园长和教研骨干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混合式教研的设计理念与操作方法,能够扮演好“设计师”、“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将教师的线上发言质量、资源贡献度、反思深度以及线下参与度等均纳入教研考核体系,采用积分制、勋章认证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持续参与热情,保障混合式教研的长效运行。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研模式代表了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它通过系统性整合线上与线下教研的优势,为幼儿园教师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灵活、高效和支持性的专业成长生态系统。该模式不仅有效突破了传统教研的时空局限,更在激发教师主体性、促进知行转化、构建学习共同体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价值。然而,其成功实施并非一蹴而就,亟需园所在技术环境、组织设计、人员能力与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未来,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具创意地设计混合式教研活动、如何更精准地评估其长期效果,将是深化该领域实践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邓璞.混合式培训模式在幼儿园教师职后音乐素养培训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5,(05):71-74.

杨洁,黄桃.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幼儿园音乐活动指导课程思政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3):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