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淮南市实现产业转型新突破

作者

吴秋平

中共淮南市委党校 现代科技与管理教研室助教 安徽省 淮南市 232000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不断催生颠覆性的新科技、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科技的成熟、扩散不断形成新产业并使传统产业发生深刻变革。想要实现人类文明的整体飞跃,就迫切需要将社会生产力由低效率转向高效率,由低质量转向高质量,由高耗能转向低耗能,由高污染转向低污染发展。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随后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阐明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拥有 70% 、华东地区 30%以上的煤矿储量,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但由于经济发展长期依赖资源能源,相较现代的“专精特新” ,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偏弱的现象,亟需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转型的意义,分析淮南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产业体系韧性

老工业城市产业大多呈现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双重特征,产业链不完整,经济结构长期“一煤独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波动的敏感性增强,削弱发展稳定性,迫切需要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为其提供动能支撑。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技术、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它有别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融合了新兴技术、创新模式与高素质人才等要素,能够为产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开辟出经济增长的新路径。一方面,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可以打破原有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通过对人力、资本、土地及新生产要素数据的要素重组和技术革新,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助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能。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机械设备逐步升级改造,农民运用新思维,掌握使用智能化机械设备技能,从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农人,在种植过程中使用智能机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安防、医疗、交通和政务等领域亦是如此,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模式,推动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传统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助推传统产业更加高端、更加智能、更加绿色。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伴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不断深入,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创造新应用场景和新消费需求,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AI 等全新产业领域,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广,如同轮船在蔚蓝的大海中航行,周边都是它的市场,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应用优势。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可以帮助传统产业“稳得住”,又可以帮助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立得住”,提升产业体系韧性。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的依靠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产业转型是营造绿色发展、守护良好生态的重要途径,而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于而言,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有助于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培育出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手段升级,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还能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和形象,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推进产业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近年来,聚焦做好“煤头化尾”文章,紧紧围绕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作为传统能源城市,煤电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随着部分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地质条件复杂,导致开采难度加大,煤炭开采成本逐渐提高,给煤炭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风险。同时,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部分传统产业的低附加值、高污染特性,与当前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凸显,会制约城市发展。近年来,淮南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布局,逐步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但是龙头企业与新兴产业等公司战略合作较少,行业间可用资源未达到共享,产业园区共享共融共通作用发挥局限。

(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刺激内生创新力和外在保障力具有积极意义,2024 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在全省位次上升至第6 位,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但部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然较弱,研发投入不足,对传统产业来说,技术更新换代缓慢会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对新兴产业而言,新兴产业就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产业格局,带动经济范式变革,并不断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因此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会进一步制约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外,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新质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对生产力发展、产业进步起着主导作用,极大程度决定着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的进程。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既需要个性化模式,资金技术支持,还需要容错机制,营造良好合作平台和成长空间。截至目前,建设了 8 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多家省级研发平台,但2025 年5 月,才建成了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淮南新材料产业学院,目前仍处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实践初期,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想要发挥协同创新合力,需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

(三)配套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产业园区对于大数据平台的需求逐渐凸显,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产业、经济、政策等数据,可以精准评估产业链水平、企业运营实况及潜在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还可整合政府、市场、金融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企业交替变更频繁,部分产业园区存在要素保障不及时的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实现产业转型的现实路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

在推动传统煤电产业升级方面,通过加大对煤炭开采技术研发的投入,引入先进的智能化开采设备与技术,提升煤炭开采效率与安全性。为煤炭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制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逐步退出机制,对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通过环保标准约束、产业政策引导等手段,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进行升级改造,或有序引导其退出市场。对主动进行产业升级或转产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在强化新兴产业发展与协同方面,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搭建龙头企业与新兴产业公司交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产业对接会、合作论坛等活动,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战略合作,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合作。此外,不断优化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建立园区内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整合土地、厂房、设备、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信息,实现园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共享。加强产业园区间的联动发展,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定位与特色,推动园区间产业互补合作。

(二)提升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其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因此,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首先,增强企业创新意识与能力,鼓励企业建立自身的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引导传统产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开发具有特色的新产品;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其加大对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掌握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政府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设立研发专项补贴资金,对研发投入达到一定比例或额度的企业给予直接补贴,加强政策宣传与辅导,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其次,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由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负责统筹协调产学研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合作规划与政策,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实施。设立产学研合作项目专项资金,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完善淮南新材料产业学院等市域产教联合体管理运营机制,鼓励产教联合体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三)完善配套设施

一是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在产业园区逐步构建具备数据收集、分析、预测功能的大数据平台,围绕大数据平台,开发一系列面向企业的应用服务,如企业融资、市场拓展、技术创新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筛选出与产业发展方向契合的潜在投资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资料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对产业园区的覆盖度与服务能力。例如,在新兴产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快速交通通道,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加强能源供应设施建设,保障产业发展的能源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及时性,建立产业园区要素保障快速响应机制,针对企业在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要素方面的需求,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若发现基础设施运行中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基础设施稳定运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2025 年度全市党校系统科研和决策咨询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425HNDX008

参考文献:

[1]杨欣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进路[J].时代经贸,2025,22(07):163-165.

[2]黄翔宇,吴琼.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25,(07):96-97.

[3]张芳华,王烨烨,陈颖,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10):16-20.

[4]高煜.赋能与重塑:新质生产力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向与应对[J].学术界,2024,(09):45-53.

[5]李志斌,周麟,古恒宇.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J].China Economist,2024,19(02):8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