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多元路径融合创新实践研究
杨秀美
济宁市霍家街小学滨河校区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青少年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群体,其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复兴。新时代赋予了青少年国防教育新的内涵:不仅要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普及国防知识,更要培养国家安全意识、国防责任担当与国防素养能力,适应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安全教育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多元路径融合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时代国防教育的内涵拓展
新时代国防教育已从传统的军事知识普及,拓展为涵盖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等多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单一路径无法承载丰富的教育内容,只有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多元路径,才能全面覆盖国防教育的内涵,帮助青少年建立系统的国防认知体系,理解国防与个人、国家、民族的深层联系。
(二)契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
新时代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成长于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对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接受度低,更倾向于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多元路径融合能够整合不同场景的教育优势:学校提供系统知识支撑,家庭营造情感熏陶氛围,社会提供实践体验平台,网络搭建便捷互动渠道,满足青少年在不同场景下的学习需求,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破解当前国防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青少年国防教育存在“学校热、家庭冷、社会散、网络乱”的失衡问题:学校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缺乏实践载体;家庭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延续;社会上的国防教育资源(如军事场馆、国防教育基地)分散且开放度低,与学校教育衔接不畅;网络上国防教育内容良莠不齐,负面信息易误导青少年。多元路径融合能够打通各环节壁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效破解上述困境。
三、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四位一体”多元路径融合创新实践体系
(一)核心路径:学校教育主导,夯实国防教育基础
学校是青少年国防教育的主阵地,需发挥主导作用,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体系,并为其他路径提供知识与组织支撑。
一是课程体系融合。将国防教育融入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教学:语文课堂讲解《黄河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爱国篇目,渗透家国情怀;历史课堂分析中国近现代国防史、军事史,强化历史认知;地理课堂结合边疆地理知识,讲解国家领土主权。
二是活动载体融合。开展多样化的校园国防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国防教育周”“军事文化节”,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军事主题手抄报评比;与驻地部队合作开展“军营开放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军营、体验军事训练;组建国旗护卫队、国防兴趣小组,开展升旗仪式、军事技能训练等常态化活动,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生活。
(二)基础路径:家庭教育赋能,厚植国防情感根基家庭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第一场所,需发挥情感熏陶
一是理念引导融合。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重学业、轻国防”的观念;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关注国防新闻、军事动态,如一起观看阅兵式、军事纪录片,讨论国家安全教育热点问题,在日常交流中渗透国防意识。
二是实践活动融合。倡导家庭开展国防主题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军事博物馆,了解革命历史与国防成就;参与“重走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等红色旅游活动,在实地体验中激发爱国情感;鼓励青少年参与军训、夏令营等活动,家长给予支持与鼓励,强化国防
教育的实践感知。
三是行为示范融合。家长通过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主动参与社区国防教育活动、支持家庭成员参军入伍,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国防责任意识。
(三)拓展路径:社会资源支撑,强化实践体验感知
社会为青少年国防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载体,需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教育平台,衔接学校与家庭教育。
一是场馆资源融合。统筹军事博物馆、国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科技馆等社会场馆资源,建立“青少年国防教育实践基地联盟”,制定统一的开放标准与预约机制,为学校组织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场馆针对青少年开发特色教育项目,如军事模拟体验、国防科技实验、革命故事讲解等,提升体验性与互动性。
二是行业力量融合。发挥部队、退役军人事务局、共青团、妇联等行业组织的作用:部队开展“送军事知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退役军人担任国防教育志愿者,开展技能培训与故事分享;共青团、妇联组织青少年国防夏令营、红色研学等活动,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四、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多元路径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制度保障
政府部门需出台针对性政策,明确多元路径融合的目标、任务与职责分工:制定《青少年国防教育多元路径融合实施指南》,规范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各主体的行为;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评价体系、文明家庭评选标准、社会场馆考核指标,强化政策约束力;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由国防教育办公室牵头,统筹教育、退役军人、共青团等部门资源,形成协同推进格局。
(二)加强资源投入保障
加大对青少年国防教育的资源投入:财政部门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学校国防教育课程开发、社会场馆升级、网络平台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教育,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开发国防教育产品、资助国防教育活动;建立国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资源信息,实现供需对接,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健全评价激励保障
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激励体系:针对青少年,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参与度、知识测试、行为表现等多维度评价国防素养;针对教育主体,设立“青少年国防教育先进学校”“优秀国防教育家庭”“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对表现突出的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参与积极性。
五、结论
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的多元路径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破解教育困境、提升教育实效的创新之举。通过构建学校主导、家庭赋能、社会支撑、网络延伸的“四位一体”融合体系,能够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合力,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培养其国防意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在实践过程中,需通过政策制度、资源投入、评价激励、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推动多元路径深度融合,避免形式化、碎片化问题。未来,随着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化,青少年国防教育将更加贴近时代、贴近青少年,为筑牢国家国防安全屏障、培养民族复兴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凯.国防思想对新时期中小学国防教育工作的启示[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23,(48):14-15.
[2]李圆.关于在中小学阶段深化国防教育的方法与措施研究[J].读写算,2024,(17):153,155.本文系济宁市任城区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青少年国防教育路径与机制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