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讨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作者

邓筱晴

马尔康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 马尔康市 624000

引言: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典型的高寒牧区,牦牛养殖在当地社会经济和民族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自然条件复杂,牦牛群体长期暴露在寒冷、缺氧和草场利用压力之下,易成为多种疾病的侵袭对象,其中巴氏杆菌病是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该病不仅导致牦牛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还威胁到牧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现有研究显示,该病在高原环境中呈现出特殊的流行病学特征,且临床表现复杂,诊断难度较大,常与其他呼吸道或败血性疾病相混淆。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从区域环境、疾病特征以及防控措施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符合实际的防治策略,从而有效降低疫情风险,提升养殖效益,并为高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原环境对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牦牛养殖方式的关联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在 3000 米以上,地形以高山峡谷与草原交错为主,天然牧场资源丰富。牦牛在当地承担着乳肉供应、交通运输及文化象征等多重功能,几乎家家牧户都饲养,形成以放牧为主的粗放型养殖方式。牧区分布分散,草场季节性迁徙频繁,牦牛群体在放牧过程中接触面广,增加了病原传播的机会。由于基础设施条件有限,圈舍建设水平普遍较低,牲畜多在露天环境中栖息,缺乏有效的防护设施,这为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二)疫情传播途径与易感牦牛群体的分布特征

牧区牦牛养殖规模庞大,分布超过 10 万头,疫情传播具有显著的群体性特点。巴氏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被污染的草料和水源传播,在集群放牧和集中饮水过程中传播速度加快。调查显示,单一饮水点每日可供 200 头以上牦牛饮用,细菌在高密度接触条件下传播效率提高 2倍。运输和交易环节也是疫情扩散的重要途径,每年约有 2000 头牦牛跨州交易,其中 20% 的个体未进行有效检疫,潜在携带病原的风险较大。幼龄牛与体质较弱的个体更易感染,死亡率可达 40% ,而成年健康牛的感染率约为 15% 。这种差异性分布决定了疫情在群体中的集中爆发规律,使防控工作面临更复杂的挑战。

二、巴氏杆菌病对牦牛健康的临床危害与诊断依据

(一)常见临床症状对牦牛生产力的影响

牦牛感染巴氏杆菌病后,常表现为突发高热、精神沉郁、呼吸急促及咳嗽,部分病例出现咽喉水肿和口鼻分泌物增多。急性病例在 24 小时内可能出现衰竭死亡,导致牧户直接损失。即便存活个体,也因持续的呼吸道症状和食欲下降造成日增重显著减少,乳量下降幅度可达 30% ,对牧区的生产效益造成沉重打击。长期感染个体可能表现为慢性消耗状态,抗病力减弱,继发感染频繁,增加治疗成本。牦牛作为牧区的经济支柱,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牧民生活水平,临床症状所引发的生产力下降不仅是单一牧户的损失,也对区域畜牧经济造成连锁冲击。

(二)实验室检测在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在临床症状基础上,实验室检测对巴氏杆菌病的确诊至关重要。通过病料采集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可观察到典型的革兰阴性小杆菌形态,并结合生化反应进一步确认。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应用,PCR检测能在 6小时内得到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 95% 以上,显著缩短了诊断周期。血清学方法如凝集试验可辅助判定群体感染情况,为疫病监测提供参考。实验室检测不仅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还能为制定免疫程序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依靠科学的检测手段,牧区可减少误诊和漏诊现象,从而提高防控效率。

(三)鉴别诊断在防治工作中的实际价值

牦牛巴氏杆菌病临床表现与牛肺疫、牛结核等疾病存在相似之处,如果缺乏鉴别诊断,容易造成误治。调查结果表明,在部分牧区,临床误诊率可达 25% ,其中有 40% 的病例被当作牛肺炎处理,延误了有效防控。通过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显著降低误诊率。对比发现,巴氏杆菌病的呼吸道症状与败血性特征更为突出,发病群体常在 10 天内迅速扩散,而牛结核多呈慢性进程。应用鉴别诊断方法后,防治措施的针对性提高,治疗成功率可达 80% 以上。科学的鉴别不仅提高了防控效果,也为牧户减少了药物滥用和经济损失,凸显了实际价值。

三、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路径

(一)疫苗免疫在牦牛群体防控中的实施策略

疫苗接种是预防巴氏杆菌病的核心措施,在高原牧区的实践表明,合理的免疫程序能够显著降低发病率。常用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适用于大规模群体免疫,按照季节性气候和放牧周期进行统一接种,可使群体保护率维持在 85% 以上。对幼龄牛群,应在出生后 3 个月内完成首免,并在 6 个月后进行加强免疫,以建立稳定的免疫屏障。在牧区分散养殖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基层兽医站和流动免疫服务队,提高疫苗覆盖率,减少免疫空白区。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并适时调整免疫程序,有助于延长保护效力,保证牦牛在易感季节能够抵御病原侵袭,为整体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二)饲养管理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防治作用

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够增强牦牛体质,减少疾病暴发风险。合理调配草场承载量,避免过度放牧,可改善营养摄入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建设防寒保温的简易圈舍,降低昼夜温差对呼吸道系统的损害,能有效减少发病概率。饮水点应实行分散化管理,减少高密度集中饮水造成的病原传播。粪污清理和草场轮牧制度的落实,可降低病原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减少牦牛群体交叉感染。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能提高牦牛健康水平,还能在长期内降低疫病流行的强度,形成良性循环,从源头上削弱巴氏杆菌的滋生条件,使饲养管理与防控效果相辅相成。

(三)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

在高原牧区,中兽医传统经验与现代兽医学技术的结合为巴氏杆菌病防治提供了多元化方案。中兽药常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方剂应用于发病早期,可缓解症状并增强机体抗病力。现代兽医则通过抗生素、抗炎药物及支持疗法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在短时间内降低病原负荷。临床实践显示,将中兽药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成功率较单一药物提高约20% ,且复发率下降。传统经验强调整体调养,现代方法注重病原控制,两者互补不仅提高了疗效,还减少了药物耐药性的风险。这种综合性策略对于偏远牧区尤具价值,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取得更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结语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具有高原地区特有的环境依赖性与群体性特征,其防治工作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生产效益,也直接影响牧区社会经济的稳定。通过对流行特征、临床诊断及防控路径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疫苗免疫是控制疫情的基础,饲养管理与生态环境改善是降低发病率的重要保障,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结合则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了有效补充。只有在区域性防控体系下,将科学防控与牧区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对疾病的长效控制。探索符合高原生态与养殖模式的综合治理方案,将为牦牛健康养殖和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郎 初. 高 原牦牛 巴氏 杆菌 的预防 和治 疗[J]. 中国 动物保健,2025,27(06):66-67.

[2]陈先莲.高寒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病例发生、诊断与防控[J].农业工程技术,2025,45 (10):106-107.

[3]文侯,边琼,次旦欧珠,黄丰立,米平.牦牛巴氏杆菌病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流行情况分析[J].西藏农业科技,2024,46(04):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