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园生活自理与小帮手活动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作者

胡燕

绵竹市第三示范幼儿园 618200

引言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的关键维度,直接影响其未来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与小帮手活动作为幼儿园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能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成长体验。当前,部分幼儿园对两类活动重视不足,活动设计简单化,与幼儿发展需求衔接不紧密,难以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本文立足幼儿教育实际,探讨活动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现存问题及优化方向,助力提升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实效。

一、生活自理与小帮手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价值

1.1 增强幼儿自我认知与独立意识

生活自理活动中,小班幼儿通过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玩具、口渴时自主取水,中大班幼儿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取餐等行为,逐渐认识到自身能力。在尝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能独立做好很多事情,从而建立自我效能感。小帮手活动让幼儿参与班级事务,如分发餐具、整理图书等,进一步强化 “我能行” 的认知。这种体验帮助幼儿摆脱对成人的过度依赖,形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的意识,为独立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也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增强自我认同。

1.2 提升幼儿人际互动与合作能力

小帮手活动常需要幼儿共同完成任务,如合作打扫教室、午餐后合作送餐具到食堂、分组整理玩具、户外活动前后合作取放活动器材、一起到种植园种菜、浇水、采摘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学习如何与同伴沟通,如何分工协作,遇到矛盾时如何协商解决。生活自理中遇到困难向老师或同伴求助的经历,也能促进人际互动。通过频繁的互动,幼儿逐渐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学会表达需求、倾听他人,理解合作的意义,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升融入集体的能力。

1.3 培养幼儿责任意识与规则认知

参与小帮手活动时,幼儿会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如负责照顾班级自然角,就需要按时浇水。这种责任体验让他们明白每个成员对集体都有贡献义务。生活自理活动中的规则要求,如饭前洗手、玩具归位,能让幼儿理解规则的重要性。长期坚持可使幼儿形成责任观念,懂得遵守集体规则,在行为中考虑他人与集体的利益,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二、幼儿园生活自理与小帮手活动的实施现状

2.1 活动目标与幼儿年龄特点适配性不足

部分幼儿园在设计活动时,未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能力差异。对小班幼儿提出过高的自理要求,如独立系复杂的鞋带,而小班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尚未发育完善,很难完成这类任务;对大班幼儿安排过于简单的小帮手任务,如单纯分发纸巾,无法满足大班幼儿渴望挑战的心理需求。这种目标错位导致小班幼儿因难度过大产生挫败感,进而对活动产生抵触情绪,大班幼儿因缺乏挑战失去兴趣,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活动目标多停留在 “完成任务” 层面,忽视对幼儿情感态度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严重不匹配。

2.2 活动内容与日常教育融合度不够

当前活动多以孤立形式开展,生活自理活动仅在固定的午睡前后或进餐时间进行,小帮手活动则成为教师临时安排的额外任务,未能有机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活动内容缺乏与主题教育、区域游戏、户外活动等其他教育环节的结合,如在 “我爱我家” 主题教育中,未设计与家庭生活相关的自理延伸活动,在角色游戏区也未设置小帮手相关的角色扮演内容。这种割裂式的开展方式使得活动影响力局限在特定时段,幼儿难以将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自然迁移到日常行为中,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的成长动力,也降低了活动的教育价值。

2.3 教师引导方式与幼儿主动性激发不足

教师在活动中常存在过度干预的现象,对幼儿的自理行为包办代替,比如看到幼儿穿衣缓慢就直接帮忙穿好,担心幼儿做不好或浪费时间影响后续活动安排。在小帮手活动中,教师多以命令式口吻直接下达指令,告诉幼儿 “该做什么”“怎么做”,而很少引导幼儿自主思考 “为什么做”“怎么做更好”。这种主导式引导方式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让幼儿始终处于被动执行状态,难以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内在意愿。幼儿在活动中提出的想法和创意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采纳,长期下来会逐渐磨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优化幼儿园生活自理与小帮手活动的实施策略

3.1 构建分龄分段的活动目标体系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梯度目标,小班侧重基础自理能力的培养,如独立进餐、自主穿脱简单衣物和鞋子,小帮手任务以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为主,如整理自己的小柜子、摆放个人水杯;中班在小班基础上增加自理难度,如学习折叠衣物、自主整理书包,小帮手活动中加入简单的合作任务,如两人一组共同分发点心、合作整理区域玩具;大班则强调自主规划与责任承担,如制定个人每日自理计划、主动承担班级任务,小帮手活动安排更具责任性的内容,如管理班级图书角、负责自然角植物养护。分阶段目标确保活动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持续发展。

3.2 设计生活化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将活动有机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晨间入园时安排幼儿自主整理个人物品,区域活动中专门设置 “小帮手驿站” 供幼儿自主选择任务,户外活动后引导幼儿共同整理运动器材。结合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如模仿家庭生活场景开展 “我是小厨师” 自理游戏,让幼儿体验洗菜、摆放餐具等活动;联系班级实际生活开展 “班级小主人” 系列小帮手活动,涵盖卫生清洁、物品管理等多个方面。采用游戏化的活动形式,将整理玩具设计成 “玩具回家比赛”,分发餐具变成 “美食小快递” 任务,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主动参与活动,有效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3.3 强化教师的科学引导与支持策略

教师应转变教育角色,从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针对性鼓励而非直接替代,如当幼儿穿衣受阻时,通过语言提示 “先找到领口,再把胳膊伸进袖子” 引导其自主完成。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如在小帮手活动中问 “怎样分发图书能让每个小朋友都快速拿到”“如果图书掉在地上该怎么办”。建立及时的正向反馈机制,对幼儿的每一点努力和进步给予具体肯定,如 “你今天整理的玩具摆放得特别整齐有序”。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如准备易穿脱的衣物、设置清晰的任务图示和物品摆放标记,让幼儿在充分支持下主动完成活动,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四、结论

生活自理与小帮手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能增强独立意识、提升合作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当前部分幼儿园存在活动目标适配不足、内容融合不够、引导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构建分龄目标体系、设计生活化内容、强化科学引导等策略,可优化活动实施。

参考文献

[1]魏一美,牛冬梅,武林玉.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5,(04):131-134.

[2]丁芳.以绘本为载体提升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行动研究[D].江苏大学,2024.

[3]陈芳.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生活自理能力的自主养成[J].读写算,2024,(29):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