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

作者

何伟

江西省高安中学 330800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其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分析学情需求,提炼历史主题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需通过前测调查、课堂观察、小组访谈等多元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思维特点,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潜在困难。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和课程标准,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具有统摄性和探究价值的历史主题,为构建系统化的历史认知体系奠定基础[1]。

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中,教师先通过课堂前测问卷收集学生对思想解放与制度变革关联性的认知情况,发现多数学生仅能孤立记忆文艺复兴、英国革命等事件,无法构建“经济基础—思想动力—政治变革”逻辑链条,随后组织“思想与制度配对”师生互动活动,教师展示包含“人文主义”“《权利法案》”“理性主义”“1787年宪法”等关键词的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将思想主张与对应的制度文献进行配对,期间教师巡视各组,针对学生将“因信称义”误配给美国共和制的问题,结合宗教改革“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宗教改革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民族国家构建层面的间接关联,再借助《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的原文,帮助学生厘清思想解放与制度确立的具体对应关系,提炼出“破茧与重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双重变奏”这一统摄性主题,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依据主题内涵,确定培养目标

基于历史大单元主题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结构,教师需深入分析该主题所能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将宏观的素养要求转化为具体可评价的培养目标。在目标设定上,应注重多维度统筹规划,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到历史解释等方面设置阶段性目标要求。培养目标应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注重历史价值观的正确塑造,形成从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到价值认同的完整目标链条。

围绕“破茧与重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双重变奏”主题设计三维目标时,教师先锚定教材核心知识点搭建目标框架。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引导学生分组梳理第 8 课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主张及第 9 课英、美、法三国关键文献(《权利法案》《1787 年宪法》等),教师结合学生梳理成果补充“思想主张传承关系”讲解,帮助学生构建“思想—制度”知识网络,同时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逻辑关联;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组织“文献辩论会”,让学生以“启蒙思想是否完全体现在美国宪法中”为议题,引用教材中“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原文论证,教师适时点拨辩论方向,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教师补充殖民扩张、工人运动史料,结合教材中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也加剧贫困”的隐含逻辑,引导学生讨论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而增强对民主法治的理性认知,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三、依循培养目标,创设探究情境

围绕确定的培养目标,历史教师需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与开放性的探究情境,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其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注重问题的梯度递进和认知冲突的适度设置,既要让学生接触原始史料,体验历史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又要促进小组协作与思维碰撞,使学生在亲历式探究中内化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思维方式[2]。

例如,教师可以以“资本主义制度博物馆策展”为核心任务,先引导学生分组承担不同展区设计工作,结合“人文主义批判宗教神学”知识点,让“思想解放展区”小组筛选《蒙娜丽莎》图像及薄伽丘《十日谈》节选,教师巡视时针对学生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模糊认知,结合教材原文解析其“肯定人的价值”的核心,指导小组撰写展品解说词;接着设置认知冲突任务,让“制度实践展区”小组对比英国《权利法案》与法国《人权宣言》,教师抛出“为何同为资产阶级文献,权利侧重却不同”的问题,推动小组结合两国革命背景(英国保留君主制传统、法国反封建更彻底)展开讨论;最后在“全球影响展区”,教师提供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资产阶级生产力的论述,引导学生联系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却加剧贫困”的内容,设计“殖民扩张利弊”互动辩论环节,使学生在情境探究中深化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四、检视教学实效,促进思维发展

科学评价是保障历史大单元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应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学习档案、思维导图、史料分析报告等多样化评价载体,捕捉学生在史料解读、历史思维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动态成长轨迹,使用清晰的评价标准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调整策略。

例如,教师先以学习档案为过程性评价载体,收录学生在“博物馆策展”任务中的文献解说词、小组讨论记录,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结合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社会契约论”等知识点解读《独立宣言》,教师通过档案批注反馈,纠正学生将“三权分立”误归为文艺复兴成果的认知偏差;再指导学生绘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思维导图,评价其是否能串联英、美、法政体确立的关键事件与文献,对仅罗列孤立知识点的学生,教师结合教材“思想解放—制度变革”逻辑进行引导。

终结性评价环节,教师提供 1215 年《大宪章》与 1689 年《权利法案》节选,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依据“识别内容—对比异同—评价意义”三级标准评分,同时设计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结合教材中资本主义制度“进步性与局限性”论述,分析当代贫富分化问题,通过分层评价促进学生历史思维深度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未来,教师应继续深入研究大单元教学,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结合更多元的教学资源和更先进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林金菊.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5,(24):64-65.

[2] 潘晓 红. 核 心素养 视域 下高 中历史 大单 元教学 策略 [J]. 高考,2024,(2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