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策略
安斌
辽宁省沈阳市第 46 中学 110101
202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强调了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点。这表明国家重视学生的体育发展,分层次教学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符合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
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是依据学生运动能力、兴趣基础差异,制定差异化目标与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提升,避免“吃不饱”或“跟不上”的问题。
一、科学分层:精准划分学生层次,为教学提供依据
分层是前提,需避免主观判断,结合多维度数据客观分组,且层 次可动态调整。
一是分层维度。综合“体能基础”(如体测数据:50 米跑、立定跳远成绩)、“技能水平”(如是否掌握篮球运球、跳绳节奏)“、兴趣意愿”(如是否愿意挑战高难度动作)三方面评估。
二是分层结果。通常分为3 个层次,避免层次过多导致教学混乱。基础层:体能较弱、技能掌握不足,需先攻克基础目标(如学会正确跳绳姿势、完成 50 米跑不违规)。提高层:体能达标、掌握基础技能,需提升熟练度与规范性(如跳绳达到 1 分钟 150 次、篮球运球不丢球且能变向)。拓展层:体能优秀、技能熟练,需挑战进阶内容(如跳绳学习双摇、篮球练习三步上篮与团队配合)。
三是动态调整。每学期(或每单元)根据学生进步情况重新评估,允许基础层学生升入提高层,拓展层学生若出现吃力可暂降层次,避免固定标签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目标与任务分层:让不同层次学生有明确“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针对各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与训练任务,避免“一刀切”。
一是目标分层:紧扣“基础目标 $$ 提高目标 $$ 拓展目标”逻辑。以“跳绳单元”为例:
基础层:1 分钟内连续跳绳 50 次,动作规范(脚不勾绳、手不甩绳)。
提高层:1 分钟内跳绳120 次,尝试单脚交换跳、开合跳等变式。
拓展层:1 分钟内跳绳 180 次,学会双摇跳,或完成“跳绳 + 深蹲”组合动作。
二是任务分层:同一课堂活动中,为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以“篮球运球”为例:
基础层:在无干扰区域内,慢速直线运球 20 米,重点纠正手型与
运球高度。
提高层:在有轻微干扰(如队友慢速走过)的区域内,曲线运球30 米,加入变速运球练习。
拓展层:在模拟比赛场景(2 人防守)中,完成“运球过半场 + 传球给队友”任务,强调运球稳定性与观察能力。
三、教学与指导分层:提供个性化支持,避免“顾此失彼”
课堂中通过分组教学、个别指导,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有效帮助。
一是分组教学:将同层次学生分为一组,便于教师集中指导。例如:
基础层组:教师重点示范基础动作(如跑步摆臂、跳远蹬地),逐个纠正错误,降低练习强度(如跑步先练慢跑,再逐步提速)。
拓展层组: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训练方案(如“如何提升双摇跳绳成功率”),仅在关键环节(如动作发力技巧)点拨,或组织他们与其他拓展层小组进行小型比赛。
二是资源倾斜:为基础层学生提供更多“一对一”指导时间,可搭配“小导师”(从提高层 / 拓展层中选拔有耐心的学生)协助练习;为拓展层学生提供进阶器材(如加重跳绳、标准比赛用球)或额外学习资料(如篮球战术视频)。
四、评价分层:用不同标准衡量进步,保护学生积极性
避免用统一标准(如“1 分钟跳绳 150 次才算合格”)评价所有学生,侧重“纵向对比”(与自己过去比)。
一是评价标准分层:针对各层次制定专属评价维度。以“体能测试(800 米 /1000 米)”为例:
基础层:评价“是否坚持跑完”“用时较上次是否缩短”“跑步姿势是否改善”。
提高层:评价“是否达到年级达标线”“跑步过程中是否保持均匀呼吸”。拓展层:评价“是否达到优秀线”“能否尝试调整节奏超越他人”。
二是评价方式多元:结合“教师评价 + 自我反思 + 同伴互评”。例如,让基础层学生分享“这节课我学会了正确的跳远蹬地动作,比上次跳得远了 5 厘米”,通过自我肯定强化信心;让拓展层学生互评“他的三步上篮动作很标准,但传球时机可以再精准些”,促进互相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能有效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提高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