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

作者

沈遥

库车市哈尼喀塔木乡第一幼儿园 842000

幼儿期是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形成的社交行为模式和互动习惯,会对幼儿一辈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影响。《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清楚说,要“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交往,丰富他们的社交经验”。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部分,和室内活动比,它有更开放的空间、更多样的材料和更自由的互动机会,能打破班级、性别等限制,让幼儿在真实的互动场景里主动摸索社交规则、学习交往技巧。现在有些幼儿园的户外游戏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也没有足够的社交引导,没能充分发挥它对幼儿社交能力的促进作用。因为这个,本研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案例,提出改进户外游戏活动设计的具体办法,希望能给幼儿社交能力发展搭建有用的平台。

一、设计主题式户外游戏,创设沉浸式社交情境

主题式户外游戏以特定的情境或任务为核心,能让幼儿在明确的游戏目标引导下,自然产生互动需求,然后主动进行社交行为。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贴近生活的主题,通过布置场景、提供角色道具,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习沟通表达,提高社交主动性。

例如,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为参考,设计“社区小帮手”游戏,教师搭建了迷你社区场景,准备了收银员围裙、快递包裹等道具。游戏前,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角色的职责;游戏时,幼儿自己选角色,互动中会自然说出“您好,一共 5 元”这样的社交语言。在整个过程里,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沟通,社交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二、投放开放性游戏材料,激发合作式社交行为

开放性游戏材料指没有固定玩法、幼儿能自己探索的材料,像积木、轮胎、纸板等。这类材料能给幼儿提供更多互动机会,让幼儿在一起探索玩法、完成任务时主动合作,然后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协调,提高社交协作水平。

例如,参考《幼儿园环境创设》里的“创意建构区”设计,教师放了木质积木、彩色纸板等材料,还提出“搭建幼儿园”的任务。一开始,幼儿自己搭建遇到了困难,经过教师引导后,他们主动合作,有的搭墙体、有的拼跑道,过程中还会不断沟通,说“用大积木做墙”“帮我递绳子”,也会一起解决积木不够的问题。通过合作,幼儿的协作式社交行为被充分激发出来。

三、组织竞争性户外游戏,培养规则式社交意识

竞争性户外游戏以“完成任务、争取胜利”为目标,需要幼儿遵守共同的规则,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正确面对输赢。这类游戏能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培养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的观念,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规则打下基础,让幼儿在竞争中规范自己的社交行为。

以《幼儿体能游戏 100 个》里的“运球”游戏为例,教师把幼儿分成 4 组,游戏规则是拿着球绕着障碍物接力,球掉了就要重新跑。游戏前,教师带着幼儿学规则;游戏时,及时提醒幼儿不要违规;游戏后,组织幼儿分享感受。幼儿在游戏中会相互鼓励,说“加油,就差最后一位了”,输赢之后也能礼貌回应。通过这个游戏,幼儿慢慢理解了规则的重要性,规则式社交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四、开展混龄户外游戏,拓展多元式社交经验

混龄户外游戏打破了班级和年龄的限制,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一起参与。年纪大的幼儿会自然承担“带领者”的角色,年纪小的幼儿会模仿他们的社交行为,这种跨年龄的互动能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社交体验,帮助幼儿学会包容差异、互相帮助合作,拓展社交视野,让幼儿在多元互动中积累多样的社交经验。

例如,依据《幼儿园混龄教育实践与探索》,可以设计“户外寻宝大冒险”活动,教师在户外藏了“宝藏卡片”,把大班和小班的幼儿结成“寻宝搭档”,目标是 15 分钟内找到 5 张不同的卡片。游戏前,教师引导大班幼儿帮助小班幼儿;游戏时,大班幼儿带着小班幼儿寻宝、教他们认卡片,小班幼儿遇到困难会主动求助。游戏后,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在跨年龄互动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包容,多元社交经验得到了有效拓展。

本研究在分析了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对幼儿社交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主题性游戏、投放开放式游戏材料、开展竞争类游戏、开展混龄游戏四项措施,并结合案例论证了以上措施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合理的户外游戏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各种社交游戏情境,有效促进幼儿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规则意识能力等的发展,是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园之后可以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游戏的优化设计,加强教师对孩子的引领性,并与家长一同为孩子组织亲子户外游戏活动,从家园融合的视角为幼儿社交能力发展搭建更大的平台,从而使幼儿更好地发展社交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宗顺. 竞争性户外游戏对幼儿规则意识与社交能力的影响[J].幼儿教育 , 2021(12): 23-26.

[2] 李红 . 主题式户外游戏在幼儿社交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J].学前教育研究 , 2022(04): 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