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第一学段数学学具应用的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蔡亮

榆林高新区第二小学

教育数字化改革时代背景下,教师存在过度重视应用信息教学技术,却忽视在课堂中应用传统学具的情况。虽然动态化的信息教学内容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无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深入分析小学数学学具应用问题,注重提高课堂学具的应用效率,调动学生多感官体验,吸引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把握抽象数字含义与理解图形的特点,熟练掌握数学运算的基本技巧。

一、小学第一学段数学学具应用问题

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教学内容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为主,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等现代教具已经逐步渗透到数学课堂全过程,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感受科技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导致传统数学学具的使用效率低,学生也失去充分动手实践的学习机会,无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其二,根据笔者的教学调查,部分学校只是具备单一形式的数学学具,无法满足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需求。例如,教师在讲解平面图形等知识时,需要配备多种图形相关的学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教师往往采用展示图形卡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二、小学第一学段数学学具应用的优化路径

(一)提供丰富多样学具,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应当关注低年级小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标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具,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成长需求。教师应立足低年级数学教材要求,引入常规学具(如小棒、七巧板)、生活学具(如瓶盖、积木)、自制学具(如模型、数字卡片),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制作各种学具,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探索路径,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逐步清晰。例如,教师围绕“身体上的尺子”教学时,先带领学生认识常见的身体尺,如拃、庹、步等,了解身体尺的测量方法。教师再设计真实应用场景,让学生体会身体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并利用刻度尺测量各种场景的真实长度,让学生了解科学测量所具有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测量意识。

(二)直面真实问题情境,激发主动探究意识

教师需要转变学生以往被动操作的学习模式,构建具有生活元素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学具,探索真实问题的数学解决策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围绕“校园小导游”教学时,应巧妙设计在平面地图中标注建筑物的真实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借助指南针等工具规划路线,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运用“从…出发,向…走到…”的语言描述技巧。学生根据指南针的指引结合自己对方向与位置等数学知识,学会如何设计合理的校园参观路线,掌握转换观测点的方法和技巧,有效强化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三)常规学具创新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数学课堂中常规学具的应用往往低效,其教学潜力被低估,教师需要优化学具的应用方式,打破固有用法的思维束缚,引导学生探索常规学具的创新应用技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积极探究并认识平面图形,加强学生对常规学具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例如,教师围绕“厘米和米”教学时,由于学生对长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学会如何运用身体尺作为简单测量工具,但是学生对精确测量缺乏深刻认知。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物体作为学具,先用尺子测量生活学具的具体长度,再积极开展校园物品长度测量活动,了解校园中各项事物的具体长度与宽度,学习规范且精准的测量方法技巧。不仅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一米与一厘米的长度观念,还让学生准确掌握尺子测量物体的具体方法。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当深刻认识数学学具应用的价值,转变以往固有的学具应用局限,利用学具构建生动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探索学具的创新应用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探索中逐步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特点,让学生借助多感官直观体验数学探索活动。

参考文献

[1] 肖艳秋 . 借助学具操作优化数学学习 [J]. 教育界 ,2025(3):53-55.

[2] 李慧琴 .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 , 学具运用 " 缺失 " 的原因与对策 [J].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