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玲娜
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 050500
引言
开展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有利于从宏观层面系统把握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内在规律,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低空经济何以能够和如何实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低空经济的基本特征
( 一) 科创导向性
先进技术构成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创新能力不仅表征其产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是产业价值链中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低空经济产业链上的各主体不仅聚焦数字技术创新,而且依托数据和信息共享实现协作,能够为我国产业和经济发展构筑“数字根基”。
(二)多维融合性
低空经济作为复合型综合经济形态,在产业、空间和区域等维度具有融合性。从产业维度看,较为完整的低空经济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覆盖一二三产业,较长的交叉性产业链条能够有效实现产业融合。从空间维度看,低空经济充分利用低空资源将地面压力向空中纾解,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空间将地面和天空进行有效连接,实现了地、空、网三维空间的融合发展。从区域维度看,低空经济能够有效提升跨区域交易和流动的便利性与高效性,进而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
在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空空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核心资源和关键投入要素。将低空空域有效转化为可配置的经济要素高度依赖政策调控,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空域的划分、开放、管理及使用等方面。其中,低空服务产业呈现政策驱动型特征,体制机制与政策导向对低空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二、新质生产力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发展形态 , 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技术为关键支撑、以要素重构为实现路径的高级生产力形态。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三个突破”: 一是技术范式突破 , 通过原创性技术创新开辟全新产业赛道 , 如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eVTOL) 等颠覆性技术催生低空经济新业态 ; 二是要素配置突破, 打破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组合方式, 实现数据、算力、算法等新型要素与物理要素的深度融合 ; 三是产业形态突破 , 推动三次产业跨界渗透, 形成“制造 + 服务 + 应用”的复合型产业生态。从实践角度看 , 低空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性体现在 : 其智能化水平较传统航空产业提升 300% 以上 , 单位能耗降低 40% , 研发周期缩短 50% , 展现出显著的技术迭代特征与要素重构优势。
三、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人才提质
一是要完善和调整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开设无人机操作与维护、农业航空技术等专业课程,构建涵盖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遥感技术和精准农业等内容的课程知识体系,为低空经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要开展面向农民群体和相关农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普及基础知识和提高实操能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队伍。三是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制定配套的人才引进措施和人才激励机制,吸引航空、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投身低空经济领域,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二)数据增效
一方面,要加强低空数据采集设施建设。通过部署高精度传感器、低空遥感技术、智能化作业系统,投入和建设专用无人机起降场、能源补给站和低空通信中继网络,从而构建起一个技术先进、覆盖广泛、运行高效的低空数据采集设备网络,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要素、全过程、全天候的动态感知,为农业精准管理和决策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要提升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依赖于强大的数据传输网络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这就对农村地区的通信网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充分利用 5G 网络和物联网的技术优势,针对性地对信号薄弱地区加强通信基站建设,确保低空实时数据的快速稳定传输;二是要引进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农村云服务平台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模型等智能处理中枢,有效提升数据处理的效能和质量。
(三)空间拓展
一是深入拓展低空应用场景。除了传统生产领域,低空经济还需要积极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塑造农业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如公共服务领域,搭载高精度传感器的低空无人机可以实现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等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监测,为政府部门及时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合理优化空域资源配置。一方面,要加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制定契合低空经济发展趋势和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低空空域的划分范围、使用规则和飞行标准等,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农业重点区域设立低空试验区,简化审批流程和减少审批环节,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低空飞行实验和应用示范。三是巩固加强区域协同合作。要敢于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跨区域的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有效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流通与共享。同时,要主动开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拓展低空经济的国际市场,针对各国地形特征和产业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不断提升我国低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结束语
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兴起,发展了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农业发展低空经济应以农业植保等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拓宽低空技术应用场景,推动农业低空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多方面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廖小罕 , 张捷 , 黄耀欢 . 浅析低空地理学的特征及其对地理学的拓展 [J]. 地理学报 ,2024(03):551-564.
[2] 徐朋飞 , 蔡小慎 . 基于 PMC 指数模型的低空经济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J]. 管理现代化 ,2025,45(02):1-9.
[3] 沈映春 . 低空经济:“飞”出新赛道 [J]. 人民论坛 ,2024(08):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