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学具的应用策略

作者

杨盼

榆林高新区第二小学

低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往往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严重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巧妙引入丰富多样的数学课堂学具,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直观性。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形象生动的数学实验活动,利用趣味性的学具操作活动,搭建抽象概念与具象思维的桥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过渡,激发学生数学探索的强烈兴趣。不仅展现出不一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姿态,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追求。

一、设计学具应用游戏,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低年级小学生虽然开始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是需要具体的事物支持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喜欢新鲜有趣事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数学学具设计应用游戏,让学生体会数学探索学习的乐趣,将原本枯燥单调的抽象知识学习转变为鲜活多样的游戏互动,引导学生在游戏的激励下自觉进行数学探索。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吸收,还让学生通过动手感知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

例如,教师围绕“平面图形的拼组”开展教学时,应在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深入学习铺垫基础。教师应引入多组平面图形学具,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尝试将平面图形进行组合拼组,直观感受不同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学生通过拼摆图形,认识图形之间存在的变化,有效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游戏探索的乐趣,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空间观念。

二、布置分组实验活动,获取感性数学经验

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学具的应用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教师应转变以往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活动,由学生自主动手在实验探究中获取数学新知,形成感性的数学实践经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逐步理解数学抽象概念背后的原理,形成数学思维方法的基石。不仅有效提高单纯课堂语言教授的理解能力,作为学生数学思维成长的重要基石,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积极共同商议与分工合作,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与互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

例如,教师围绕“用七巧板拼图形”开展教学时,应组织学生开展分组七巧板拼图活动,要求学生运用七巧板拼接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加深学生对上述图形特征的认知,让学生积极体验数学图形拼接的趣味。学生在解决拼图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通力合作,提高对图形问题的审题能力,锻炼学生对各种图形特征的准确把握,引导学生集体探讨如何分析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图形问题的学习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构建开放探究情境,锻炼数学实践能力

传统封闭式的数学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数学创新潜能发展,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动力。教师需要积极构建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情境,减少对学生自主探索的限制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学具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搭建、测量、比较等,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围绕“十几减 9”开展教学时,应巧妙构建趣味的开放探究情境,契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数学计算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学具如小棒进行摆一摆,探索多样化的算法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择自己喜欢且能够灵活运用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比较计算方法的简便性。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教学导向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巧妙引入多样化的数学教具,帮助学生将抽象难理解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数学实验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求知意识,让学生在动手探索中形成感性的数学学习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为后续的数学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还可以促进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玲钰 . 合理制作学具 , 落地核心素养 [J]. 四川教育 ,2023(21):36-36.

[2] 乔静 . 小学数学学具资源的创新性开发[J]. 数学教学通讯 ,2024(2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