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浅谈“双减”背景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

作者

高锦涛 宋旭

清水县郭川镇青莲附中

一、锚定核心素养,筑牢教学根基

教学目标与内容是课堂的“方向盘”,“双减”背景下需跳出“应试框架”,转向素养导向。在目标设计上,应打破“只盯公式定理、忽视思维培养”的惯性。例如教学“函数”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解析式计算,更要引导他们理解“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尝试用函数图像分析“手机套餐资费对比”“气温变化趋势”等实际问题,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融入具体课时。这种目标设计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工具性,避免沦为“解题机器”内容选择上,需做好“减法”与“加法”的平衡。“减”的是冗余的机械训练和超纲内容,比如几何教学中不必纠结于偏题怪题,而应聚焦“三角形全等”“圆的基本性质”等核心知识;“加”的是知识的关联性与应用性,例如用“方程思想”串联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实际应用题,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内在逻辑,而非孤立的碎片。通过这种“精准取舍”,课堂内容更聚焦、更高效,为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空间。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活课堂生态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高效课堂的核心。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难以适应“双减”要求,需通过方法创新让课堂“活”起来。问题驱动是唤醒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学“统计与概率”时,可结合校园生活设计问题:“学校准备举办秋季运动会,如何根据往年数据合理安排各项目时长?”学生需经历“收集数据—整理表格—分析趋势—给出方案”的完整过程,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平均数、方差的实际意义,远比单纯做习题更深刻。分层与合作能兼顾学生差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中,可设计三级任务:基础组聚焦“配方法”的规范步骤,确保运算准确;进阶组尝试“公式法”与“因式分解法”的对比,总结适用场景;挑战组探究“如何用方程解决增长率问题”。再将不同层次学生编入小组,通过“小老师讲解”“思路辩论”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互动中获得提升。这种“因材施教”的模式,既避免了“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困境,又通过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思辨能力

三、优化课堂流程,提升时间效能

课堂 45 分钟的效率,直接决定“提质”的成效。需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联动设计,让每一分钟都有价值。课前预习要“精准”,借助 5 分钟微课或简洁的预习单,明确重点方向。比如学习“勾股定理”前,让学生带着“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何关系?如何验证?”的问题自主探究,课堂上便可跳过基础概念,直接深入定理推导与应用。课中要“精讲多练”,教师讲解控制在 20 分钟内,聚焦“学生自己学不会”的难点,比如几何证明中“辅助线的添加思路”,可通过“为什么这样加?还有其他方法吗?”的追问引导思考。剩余时间留给学生实践——让他们上台讲解解题思路,暴露逻辑漏洞;小组互查作业,发现计算错误;甚至用“错题情景剧”演绎典型错误,在笑声中加深理解。这种“以练代讲”的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输出”,知识掌握更牢固。课后作业要“精简分层”,摒弃“一套习题练到底”,设计三类任务:10 分钟基础题巩固当天知识(如教材课后题);15 分钟拓展题提升思维(如“用多种方法解同一道方程”);选做实践题链接生活(如“测量教学楼高度并计算阴影面积”)。总量控制在 30分钟内,让学生有时间反思总结,而非陷入题海。这种“少而精”的作业设计,既减轻了负担,又强化了知识应用。

四、借力技术赋能,突破教学边界

信息技术是破解数学抽象性的“利器”,能让难点从“听懂”变为“看懂”“会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等工具可让抽象概念可视化,教学“二次函数图像”时,通过动态调整系数 a、b、c,让学生直观看到图像“开口方向”“对称轴位置”的变化规律,远比单纯背诵结论更有效;讲解“立体几何截面”时,用 3D 动画展示平面切割正方体的过程,学生能轻松理解“截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的原理在线平台能实现个性化辅导,通过作业分析系统,快速统计出“分式方程增根”“不等式解集漏写”等高频错误,课堂上针对性讲解;课后开通在线答疑群,学生拍照上传疑问,教师用语音或画板即时解答,避免问题堆积。这种“精准打击”式的辅导,远比重复刷题更高效,让教师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研究教学。

五、完善评价体系,引导成长方向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双减”下需从“看分数”转向“看成长”。过程性评价应成为主流,关注学生课堂上是否主动提问、小组讨论中是否贡献思路、错题本上是否有反思记录……比如给“解题步骤不规范但思路新颖”的学生加分,鼓励创新;对“基础薄弱但坚持完成分层任务”的学生点赞,肯定努力。这些评价比单一分数更能反映真实进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评价反馈要具体可感,与其说“这道题错了”,不如指出“你在运用勾股定理时,忘记验证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试试结合图形再检查一遍”。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进”,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通过这种“发展性评价”,学生不再因分数焦虑,而是聚焦自身能力的提升,形成“查漏补缺—主动改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莉 .“双减”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 2.0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研究 [J]. 成长 ,2024,(19):190-192.

[2] 焦芳妮 .“双减”背景下 , 信息技术如何为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 [J]. 西部教育研究(陕西),2023,(05):62-62.

本文系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号TS〔2023〕GH245)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