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张秉乐
榆中县八门寺小学 甘肃 730114
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核心目标,强调“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在此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需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实现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养”的转型。本文拟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在逻辑关联入手,分析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优化策略,旨在解决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的问题,推动实验教学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立足素养导向,重构实验教学目标体系
实验教学目标体系的重构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形成层次清晰、指向明确的目标框架[2]。首先,知识与技能是实验教学的基础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药品取用、仪器组装)与化学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为后续探究活动提供必要支撑;其次,过程与方法是实验教学的核心路径,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如“氧气的制取”实验,目标不仅是掌握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提高氧气收集效率”,激发创新思维。
二、贴近生活实际,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需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实际,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与关联性。其一,选择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如“食醋除水垢”“活性炭吸附冰箱异味”“鸡蛋壳与醋的反应”等,这些实验材料来自家庭常见物品,学生容易获取,操作简单,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二,融入社会关注的议题,如“水的净化”实验,可结合“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设计实验,让学生用活性炭、滤纸等材料模拟水的净化过程,理解“过滤”“吸附”等操作的实际意义;“酸雨的模拟”实验,用亚硫酸溶液与大理石反应,让学生观察大理石的腐蚀情况,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三、凸显学生主体,创新实验教学实施方式
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首先,减少教师演示实验,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如“浓硫酸的稀释”实验,教师可在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稀释操作(用少量浓硫酸和水),亲身体验“稀释时放热”的现象,而不是仅观察教师的演示;其次,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如“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比较铁、铜、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如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然后实施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能有效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目标偏离、内容脱离实际、方式忽视主体等问题,推动实验教学从“知识辅助工具”向“素养培养载体”转型。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体系,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实验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段万基.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 ,2025,(14):97-99.
[2] 王鹏 . 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5,(0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