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探究
杨柏
阳春市第二中学 529600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下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点融入到实际任务情景中,再结合问题链,逐步找到解题思路,完成任务。教师采用问题链式引导教学,不仅有利用其深入理解知识,还能使其在解题过程中逐渐搭建完整知识体系。笔者结合多年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从引入阶段、设计任务阶段和合作学习阶段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引入阶段:情境导入,展现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课程成功的一半。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引入阶段,为了迅速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逐渐过渡到正式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将任务融入教学情景中,使学生增加学生过程中的体验感。同时在情景导入阶段,为学生在情景中展现任务,能使学生对课堂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围绕解决特定问题,思考解题方法,找到学习方向。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使思维处于一种永不停滞、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积极的心向状态,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具体而言,教师在“函数概念”教学中,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城市出租车阶梯”收费教学情景,并将任务融入到该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函数概念不是教材中一段生硬的文字,更是生活应用中的实际案例,。例如,当我们乘坐出租车出行时,其收费和行驶路程之间的关系。如果某城市出租车是按如下标准进行阶梯收费的:当 0< 行驶路程 ≤3 公里时,起步价为 8 元;当形式路程 >3 公里,则行驶路程每多走一公里,收费增加 2员。如果设收费为 y,行驶路程为 x ( x>3 ),那么
与 y 之间的关系怎么表示呢?”,在学生思考之际,教师向学生提出结合函数概念,利用数学语言描述类似于出租车收费的生活实际案例的任务,使学生在沉浸式的氛围中,意识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清晰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为后续解答问题,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二、设计阶段:设计任务,层级创建
教师在引入阶段,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灵活引入任务之后,下一步就是设计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阶段,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连贯性的任务链,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渐找到解题思路,完成从基础题到综合应用题的解答。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阶段,可将任务分为初级任务、中级任务和高级任务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具有阶梯难度问题链。三个不同的阶段任务发挥不同的效果,使学生完成从解决简单具体问题到解决复杂抽象问题的转变。
具体而言,教师在“数列”章节教学中,在讲解等差数列部分知识点时,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可按以下步骤设计层级任务。首先,设计初中任务,教师可在黑板上向学生展示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如 2,4,6,8……,引导学仔细观察,找到这一串数字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可发现,这串数列从第二项起之间间隔为 2。教师可借助学生发现的这一规律,向学生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并向学生提出以定义判定一串数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问题,如:请结合等差数列定义,分析数列 1,3,5,7,9 是不是等差数列呢?利用简单具体的数列,使学生巩固等差数列的概念;其次,提出中级任务,增加数列问题难度,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已知数列 an 为等差数列, a1=3 , d=2 , 求a5,*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并求解出 a5 。接着增加问题难度,向学生提问:“已知 an=2n+1 ,请判别该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促进学生在具体数列问题中总结数列规律,进一步理解数列性质。最后,设计高级任务,引入综合性生活应用实例如:在一个电影院内,一共有 20 排座位,且后一排座位比前一排座位始终多 2 个,现已知最后一排座位数量是 60,请求出该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数字。在解答之后,教师还可将具体的数字换成抽象字母,促进学生发展利用等差数列求和知识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三、完成阶段:合作学习,构建体系
“以学生为本”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必须有自觉的意识,能动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应表现以下三个特征 : 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完成任务阶段是任务驱动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要求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相互探究交流,在思维碰撞中,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搭建知识体系。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需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和启发性的问题任务,要求学生充分谈论探究,共同梳理出问题解答过程。
具体而言,教师在“概率”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设浓厚的问题讨论氛围,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道“摸球概率”问题。例如,教师向学生展示讨论背景:“同学们,假如老师手中的不透明箱子中装有 5 个红球和 3 个白球,这些球只有颜色上的区别,现在老师从盒子中随机取出 2 个球,请你们采用所有可能的方法求出老师至少取出一个红球的概率,并总结不同方法适用的场合”。为学生创设问题背景,并组织学生以数学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求解出概率。在学生分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列出求至少求摸出一个红球概率所有方案,如列举法、结合对立事件关系求解等,在分析比较过程中,总结出不同方法的适用场合,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概率知识体系。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问题链融入到学习任务中,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还能使学生在求解过程中逐渐构建完整数学知识体系。在引入阶段,教师可借助生活化情境,展示任务;在设计阶段,设计系列具有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问题解答;在完成阶段,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逐渐搭建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金理 .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探究 [J]. 数理天地( 高中版 ),2025,(11):72-74.
[2] 周亮 .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24):15-17.
[3] 张陈赟 .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 [J]. 高考 ,2023,(0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