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荆楚非遗进中职公共课的初步探索
杨涛
荆州市创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434020
摘要:荆州市创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拥有荆楚特色非遗文化独有的优势,公共课通过充分利用该校优势平台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有效调动了师生对中职公共课的教学和学习热情,荆楚非遗进中职公共课初显成效,同时也为其他中职学校提供了借鉴经验。
关键词:荆楚非遗;中职公共课;探索
一、学校简介
荆州市创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学校)拥有荆楚特色非遗独有的优势: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设在该校校园内,传承院拥有设施齐全的工坊、大师工作室、博物馆、展览馆,非遗体验馆、剧场。另外学校还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设置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一般是第7节和晚自习,学生在第二课堂能根据个人兴趣发展第二技能。学校通过将荆楚非遗传承与公共基础课第二课堂相结合,对中职公共课非遗传承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初步探索
师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非遗传承的实施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是做好非遗传承的前提。除此之外,精选荆楚非遗的教学内容,不影响高效课堂的实现,是对非遗传承的客观要求。另外,采取必要的评价体系对师生的课堂学习和非遗传承效果进行评估,是推动荆楚非遗与中职公共课融合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荆楚非遗进中职公共课决不能盲目推进,必须有主体、依据以及实效性。
1、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师文化素养,做荆楚非遗文化的忠诚传播者
教师是荆楚非遗文化课程传播的主体之一,教师素养和教学态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观因素,荆楚非遗文化的类型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客体因素。荆楚民间文学相对好理解,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较低,但荆楚非遗文化的其他类型,例如音乐、舞蹈和技艺等,对多数教师素养的要求较高,这无疑增加了老师的畏难情绪,导致部分教师懈怠荆楚非遗融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实施。
公共课部通过整合教师资源,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在课前广泛搜集资料、认真筛选、去伪存真,保证了课程上传播的荆楚非遗文化的可信度;通过合理分配课程,筛选非遗教学内容,增加第二课堂教学津贴,提高了教师上课积极性;鼓励师生参加非遗传承技能培训,获取结业证书,提高非遗技能水平等,教师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荆楚非遗文化课程传播成效显著。
2、增强学生参与欲望,营造正向激励的课堂氛围
在探讨荆楚非遗文化课程传播的普及性时,公共课部教师认识到,将荆楚非遗文化融入公共基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荆楚非遗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荆楚非遗,探索文化后面的深层含义,提高自身对荆楚非遗的热爱和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荆楚非遗。
公共课部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设计、团队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激励方针的完善,全方位提升荆楚非遗的吸引力和普及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例如,对于第二课堂全勤率较高的同学,给与适当的奖励,以此形成正向激励的参与氛围;结合各种有意义的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非遗基地和革命圣地的参观,以“行走的第二课堂”让学生真切感受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使校内和校外的第二课堂成为继承和发扬荆楚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
3、初步制定公共课第二课堂发展规划
为了使公共课第二课堂按规划有计划进行,公共课部初步制定公共课第二课堂发展规划,将荆楚非遗文化纳入公共课总体教学计划中。首先稳定的师资是第二课堂的保障,公共课部依托教研室,建立起一支技能过硬、素养较高的专业化策划团队,负责设计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方案。依托学生社团,建立一支能宣传、爱非遗的志愿者队伍,用来引流学生加入非遗文化第二课堂,或辅助教师进行非遗教学。
其次公共课按照总体教学计划,将荆楚非遗文化纳入第二课堂教学计划之中,分配课时,安排师生承担教学任务,以周别、日期、节次、教学内容、扩展作业细化第二课堂教学进程,保证荆楚非遗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推进荆楚非遗在第二课堂的传播与教学。例如每一名公共课教师在承担一门专业教学课程外,必须接受一到两次的非遗第二课堂教学任务,提前设计出教案、ppt和学习相应技能,按照教学进程,做到不漏课不误课,积极参与非遗教学。
4、积极构建公共课第二课堂评估体系
荆楚非遗第二课程是公共课部的教学亮点和品牌特色,只有认真构建荆楚非遗第二课程,才能让公共课教研室成为学校主要的荆楚非遗传承平台。学生是非遗教学的学习主体,也是评价非遗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学生获得感是评价荆楚非遗第二课程成效的主要指标。另外,公共课部负责人和课程设计团队是预设教学效果的策划者,通过巡课和收集学情,他们的评价与意见也是评价荆楚非遗第二课程成效的重要指标。教师是课堂实施的主导,教师对非遗教学的反馈,能够起到改进教学促进文化传播的作用,教师的评价也应得到重视。
公共课第二课堂评估主体由设计者、实施者、参与者三者构成,其中设计者和实施者的评价各占20%权重,学生的获得感评价占60%权重。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学生评教表,及时收集三者的评价分数,计算教师荆楚非遗第二课程总体分数,对不同级别的分数课程,发放有差别的课时津贴。
三、初步成效
没有对荆楚非遗的充分热爱,就没有传承荆楚非遗的自信与主动作为。学校秉承传承荆楚非遗的使命感,初步探索了荆楚非遗进中职公共课的方法途径,有效推动了荆楚非遗的传播,也促进了中职公共课的教学改革,荆楚非遗进中职公共课初显成效。
1、改变公共课“冷板凳”的课堂形象
荆楚非遗的加持增添了中职公共课的文化韵味,再在结合有趣的第二课堂,公共课变成了国潮前沿,公共课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学地位也相应得到提升。
2、丰富教学形式,公共课不再是枯燥的纯理论课
纯理论课不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但荆楚非遗有着动态的动手操作环节,使得公共课具有了静动结合的双重优势,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变得丰富起来。
3、推动荆楚非遗的活态传承
课堂既是非遗传承的平台,也是扩大荆楚非遗影响力的舞台。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文化沉浸,非遗传承有了深度和广度,荆楚非遗得到活态传承。
四、综述
荆楚非遗进中职公共课既是荆楚非遗的活态传承,也是教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此荆楚非遗进中职公共课是传承荆楚非遗的文化自信之举,必将会推动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备注:本论文是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 年度课题“荆楚非遗文化融入中职公共课的探索与实践”(HBZJ202425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杨涛(1990-),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彰显与优化:教学的文化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叶震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