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部件可靠性工程实践探究
胡威
江苏天牡士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宿迁市,223699
姓名 :胡威,出生年月:1975年6月15日,性 别:男,民 族:汉,籍 贯:上海,学 历:大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部件的可靠性工程实践,强调了在从传统内燃机向电动推进系统过渡的过程中,设计、测试和创新解决方案的重要性。文章深入研究了电池、电动机和电子控制单元等关键部件的作用,重点关注了环境因素、热管理问题和电气压力所带来的挑战。文章还讨论了半导体技术的进展、改进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以及增强的诊断技术等新兴趋势,展望了一个不仅更加可靠,而且在向可持续能源系统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新能源汽车未来。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关键电子部件, 可靠性工程
1.引言
1.1 新能源汽车概览
新能源汽车,也称为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代表了汽车技术的重大进步,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与传统的内燃机车辆不同,新能源汽车利用由可充电电池或燃料电池驱动的电力推进系统。这些车辆提供了各种好处,包括更低的排放、减少对有限燃料资源的依赖,以及长期潜在的成本节约。随着对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担忧日益加剧,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向新能源汽车广泛采用的范式转变。
1.2 电子部件可靠性的重要性
在新能源汽车中,电子部件的设计和运行可靠性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在确保车辆性能、安全性和耐用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与传统车辆以机械部件为主不同,新能源汽车严重依赖于用于推进、能源管理和车辆控制的电子系统。任何这些电子部件的故障或失效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从轻微不便到灾难性事故。因此,确保电子部件的可靠性不仅对客户满意度至关重要,而且对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的整体成功和接受度也至关重要。因此,严谨的可靠性工程实践对于应对车辆电气化带来的独特挑战,以及增强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信心是不可或缺的[1]。
2. 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
2.1 电池的作用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为车辆的推进系统提供必要的电能。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中最常用的电池类型,因为它们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相对较低的自放电率。这些电池储存从各种来源(如充电站或再生制动系统)产生的电能,并将其释放以驱动车辆的电机。电池的容量和性能是决定车辆续航里程、加速性能和整体效率的关键因素。作为能源来源,电池也是新能源汽车环保影响和可持续性的核心,研究正在继续改进电池的可回收性,并减少对稀有或对环境有害材料的使用。
2.2 电动机和电机控制的作用
电动机是将电池提供的电能转化为驱动车辆的机械能的主要部件。电动机的效率和性能是新能源汽车整体效率的关键。新能源汽车中使用的电动机通常在低速时具有高扭矩,这提供了快速加速和顺畅的运行。电动机还提供再生制动功能,在制动过程中捕获能量并将其返回电池,从而提高能源效率。
电机控制在管理电动机的运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控制器调节电流流向电动机的流量,从而允许精确控制速度和扭矩。它们还提供过电流和过热保护,确保推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先进的电机控制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电动机部件的磨损,从而延长车辆动力系统的使用寿命。
2.3 电子控制单元 (ECU) 的作用
电子控制单元(ECU)是新能源汽车的大脑,负责管理各种电子系统并确保它们的无缝集成。ECU监控并控制关键功能,如电池管理、电机控制、热管理和车辆诊断。它们在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因为它们能够实时监控和控制关键系统。
在新能源汽车中,ECU设计用于处理高计算负载,并确保不同车辆系统之间的可靠通信。它们还支持诊断能力,能够检测故障并便于维护和维修。ECU对实现高级功能至关重要,如驾驶员辅助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以及与外部网络的连接,从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用户体验和安全性[2]。
3. 可靠性挑战
3.1 环境因素
新能源汽车面临多种可能影响其可靠性的环境因素。温度波动、湿度以及暴露于灰尘、雨水和盐等环境元素都可能影响关键电子部件的性能和寿命。极端温度(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可能改变电池、电动机和电子控制单元的行为,可能导致效率和可靠性的降低。例如,高温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增加热失控的风险,而低温会减少电池的容量和效率。
湿度和水分可能导致电子部件的腐蚀和短路,从而影响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的可靠性。盐(尤其是在冬季道路除冰中使用的盐)可能加速车辆各个部件的腐蚀。灰尘和污垢在不同驾驶条件下很常见,可能渗透到关键部件中,导致机械磨损和电气故障。应对这些环境因素对保持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3.2 热管理问题
热管理是新能源汽车的一大可靠性挑战,因为在运行和充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电池、电动机和电机控制都产生热量,这必须有效散热以防止过热和随之而来的损坏。热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性能下降、部件寿命缩短和安全风险。
特别是电池需要仔细的热管理以避免热失控,这种状态会因过多的热量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电池故障、火灾甚至爆炸。电动机和电机控制也需要有效的冷却系统以保持最佳工作温度。热管理不良可能导致效率降低、磨损加剧,最终导致系统故障。解决热管理问题需要开发坚固的冷却系统,使用先进材料,并加入监测机制以检测并缓解潜在的过热风险。
3.3 电气和机械应力
新能源汽车面临各种电气和机械应力,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其可靠性。电气应力包括电压波动、电流波动和电磁干扰,这些都会干扰电子部件的正常运行。例如,电压波动可能损坏敏感电路,导致部件故障。电流波动可能导致性能不稳定并减少电子部件的寿命。电磁干扰可能来自内部和外部来源,可能干扰不同车辆系统之间的通信,从而影响整体可靠性。
机械应力,如振动、冲击和物理磨损,也可能构成可靠性挑战。新能源汽车,像所有车辆一样,在驾驶过程中会遇到振动,这可能导致连接松动并随着时间推移导致机械损坏。坑洞或道路不平带来的冲击可能导致结构损坏和部件错位。为了缓解这些应力,制造商需要实施坚固的设计实践,使用高质量材料,并确保进行彻底的测试,以保证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可靠性[3]。
4. 可靠性工程实践
4.1 设计和测试策略
设计和测试策略构成了新能源汽可靠性工程的基础。为了确保电子部件的稳健性,工程师专注于全面的设计实践,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特有的环境和操作挑战。设计策略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实施冗余和安全措施,以确保在发生故障时系统的完整性。此外,模块化设计方法通常被用于方便维护和实现可扩展性。
测试同样重要,严谨的流程用于验证设计。这包括一系列旨在模拟现实条件并对组件施加压力以找出潜在故障点的测试。常见的测试包括温度循环、振动和冲击测试、湿度和腐蚀耐受测试,以及电气压力测试。这些测试有助于工程师了解组件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并确保它们达到所需的可靠性标准[4]。
4.2 材料和制造考虑因素
材料选择和制造实践在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工程师必须选择能够承受电动汽车固有的操作压力和环境因素的材料。具有高热稳定性、抗腐蚀性和机械耐久性的高质量材料受到优先考虑。例如,在电池方面,制造商通常使用先进的锂离子技术,并加入特定添加剂以增强热稳定性和降低退化风险。
制造实践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也至关重要。精密制造、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自动化组装流程有助于最小化人为错误,并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先进技术如机器人技术和3D打印正越来越多地用于提高制造精度和效率。这些方法有助于生产更加可靠、缺陷更少的组件,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可靠性[5]。
4.3 质量保证流程
质量保证流程对保持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这些流程包括在生产的每个阶段进行系统的检查、测试和验证,从原材料到最终组装。质量保证有助于在生产过程中及早发现和纠正缺陷,减少有故障组件流入市场的风险。
质量保证还涉及持续监测和反馈循环,以确保持续改进。制造商通常使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来监控新能源汽车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从而能够及早检测潜在问题并快速响应。这些反馈被用于优化设计、改进制造流程,并增强可靠性工程实践。
5. 可靠性工程的创新
5.1 半导体技术的进展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半导体,特别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石。这些技术的进展带来了更高效的电力管理、减少的热量生成以及更高的耐用性。
一个重要的进展是宽禁带半导体的发展,如碳化硅和氮化镓。这些材料提供了更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可以在更高的电压和频率下运行,与传统的基于硅的半导体相比具有优势。因此,配备这些先进半导体的新能源汽车受益于较少的能量损失、提高的效率以及增强的可靠性。这些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还带来了更加紧凑和轻量化的设计,为新能源汽车架构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这也带来了更好的能量管理、更少的热量生成以及整体系统可靠性的提高。
5.2 改进的热管理解决方案
有效的热管理对于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随着现代电动汽车功率需求和能量密度的增加,创新的热管理解决方案变得愈加重要。传统的冷却系统正在逐渐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这些技术提供了更好的散热和温度控制。
液冷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们能够有效地管理高容量电池和强大电动机产生的热量。这些系统使用冷却液管道网络来吸收和散热,从而保持最佳工作温度。此外,材料科学的进步也促进了散热器和冷却板的开发,这些散热器和冷却板更加高效且重量更轻,有助于热管理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另一项在热管理方面的创新是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这些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监测和调整。这些系统可以主动管理热量,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并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可靠性。
5.3 增强的诊断和监测技术
诊断和监测技术显著发展,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做出了贡献。先进的诊断工具现在能够在问题导致部件故障或系统崩溃之前检测到潜在问题。这种主动的可靠性方法是通过持续监测和复杂的数据分析实现的。
车载诊断系统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配置,提供对电池、电动机和电子控制单元等关键系统的实时监测。这些系统能够识别异常,并向操作员发出潜在问题的警报,从而允许及时的维护和修理。无线连接的集成允许新能源汽车向制造商和服务中心发送诊断数据,支持远程监测和预测性维护。增强的诊断和监测技术通过允许早期检测和应对潜在问题而提高了可靠性。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意外故障的风险,而且还延长了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从而带来了更可靠和用户友好的新能源汽车体验。
6. 结论
6.1 关键发现的总结
对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部件可靠性工程实践的探究揭示了若干关键发现。首先,从传统内燃机向电动推进系统的转变带来了独特的可靠性挑战,从热管理到电气压力不一而足。有效的设计和测试策略对于应对这些挑战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确保电子部件能够承受环境因素和操作压力。此外,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改进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以及增强的诊断和监测技术对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还延长了关键部件的寿命,强化了在新能源汽车开发和部署中建立稳健可靠性工程框架的重要性。
6.2 新兴趋势和技术
展望未来,新兴趋势和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宽禁带半导体的发展,如碳化硅和氮化镓,提供了更高的热稳定性和电力效率,允许更紧凑和可靠的电子部件。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进步正在引领更加复杂的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系统,能够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主动维护。同时,智能电网技术和车载电网系统的集成预计将创造新的机会,以优化能源使用并提高车辆的整体可靠性。这些趋势表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更加可靠,而且在向可持续能源系统的更广泛转型中扮演核心角色。
参考文献:
[1]辛强,朱卫兵,胡璟.基于ISO 26262的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部件功能安全开发简介[J].汽车零部件,2021,(06):63-65.
[2]王丹丹,李炎粉,贾爱芹.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关键问题分析[J].内燃机工程,2023,44(05):110.
[3]新能源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9):1094-1095.
[4]王斌,李航.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部件的可靠性工程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4):129-130+132.
[5]王毅,张国英,陈宇俊,等.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部件可靠性工程实践探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9,37(0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