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上肢骨折后的急救措施是什么?应如何治疗

作者

叶茂 孙大川 王继欢 孙浩 黄淮

上海奉贤区奉城医院 201411

在临床上,骨折是很普遍、很容易发生的外伤。意外跌倒,车祸,高空坠落,体育受伤等均会引起骨折。在遇到意外事件时,很多人都会拨打急救电话赶紧送患者去医院。但却不能忽视骨折后第一时间采取妥善的急救措施,既能缓解患者症状,又能为后续急救提供有效保障。如果出现了骨折,我们该如何处理?

1上肢骨折常用处理技巧

1.1止血包扎

由于骨折常伴有出血,如果损伤了动脉和静脉,出血量就会很大,所以要尽快进行止血治疗。

①直接加压法:用一块无菌纱布敷在患部,按压10分钟左右。这一方法对轻微创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②压迫式包裹术:适合各类创伤。首先以清洁的纱布按压受伤部位,然后用三角毛巾或纱布将其紧紧包裹起来。

③止血带: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止住流血,可以用三角巾将上1/3的地方折叠起来,然后将伤口绑在上面1/3的地方,然后用棍子将伤口固定住,这样就可以避免流血了。用止血带固定的时间不要太久,每30分钟放松一次,2分钟为宜,防止下肢发生局部缺血、坏死。

1.2伤口固定

为了避免骨折处的活动,避免损伤到周边的血管或神经。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于公元4世纪的《肘后备急方》,由葛洪所著,记载:“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急缚勿令转动。”第一个介绍用竹片支撑的骨折复位方法,为小夹板在骨折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小夹板内钉在临床上被不断地总结完善。可以使用木头、木棒等坚硬的物体,即使是一本杂志,也可以尝试着将它卷起。将上述物质置于患肢的外部,使肘部弯曲90°,然后用一条丝巾或一条布将上肢悬挂起来,并将其固定在胸部。

上臂断裂:将一条软垫子放在上肢四周,将长、短的夹板放在患臂的外侧及内侧,用布条将其上、下端固定,再将肘部屈成90度,小臂保持平行,小臂悬挂在三角巾上。

前臂断裂:用软垫子将骨折处包起来,两边的夹板各放在前臂的掌面和手背处(仅有一片的话就放置在前臂的手背一侧),让伤者抓紧夹板,将腕部微微弯曲到手心,用绑带将骨折处的上、下两头用三角巾固定,前臂悬挂在胸部。

颈骨断裂:患者在凳子上坐下,我们跟在他身后,在他的腋下垫上垫子,然后把他的胳膊往后拉,然后用纱布把他的伤口从伤口的后面绕到肩上。

在紧急处理完成后,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适当放松,注意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固定后手指疼痛、麻木、发凉,按一下指甲不会迅速变红,考虑是因为固定的位置过高。避免将该夹板直接贴在肌肤上。在夹板的末端、突出的骨头及悬挂的部分应该用垫子、毛巾等布料来防止受伤。比如上臂骨折时,用来固定的夹板长度要超过肩部和肘部长度。

2上肢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

2.1手法复位

单纯性桡侧骨折可用推拿方法矫正。所谓的“手法复位”,就是医师运用一定的技术,将断端的骨头重新接好,再用石膏进行固定,使其保持在原来的状态。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廉,适合无关节内骨折,无明显移位及转动异常者。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确保骨折的稳定,存在复位不全,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等问题。

采用局麻或全麻,对不同的骨折采取适当的复位方式,例如掌侧牵引、背侧牵引、旋转复位等。术后即刻摄 X光片,确定对位,对位不甚满意要尽快对正,直到获得所需的结果;在复位后,需要使用石膏等物质来进行固定,通常需要6—8个星期,在此过程中要定时进行X光检查,看看是否出现了对齐缺失或者是不连,应该立即改变固定方法或者是外科手术。在此过程中,要使患肢处于较高的位置,以促进水肿的消失,同时要积极地进行手指、肩、肘关节的运动,避免关节僵直及肌萎缩。

2.2石膏固定法

在推拿后仍需继续内固定者,可用石膏做内固定。打上石膏是将患肢的骨折端用石膏或其他物质制作的夹板或箍,对骨折处起到保护作用。对于无关节内骨折,无明显移位和转动异常的骨折,采用石膏内固定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等特点。传统的方法存在骨折不稳定、复位差、骨折不愈合及关节僵硬等问题。

在推拿复位后,应选用适当的石膏或其他材质,依据不同的部位及种类,设计相应的夹板或套具,通常为前臂、腕部、手等,必要时也可将肘部也包括在内;在打石膏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神经、血管进行适当的保护,防止松动或收紧,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适时调节夹板的厚薄、松紧;打完石膏后,要马上拍 X光片,以确定对正状态,对复位不甚满意者,要对其进行矫正或替换,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在打完石膏以后,要在伤口上贴上纱布或者是其他的东西,通常需要6—8个星期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要经常去医院做X光检查,看看是否有骨折的愈合,如果出现了对齐缺失或者是不连,要立即改变固定方法或者是外科手术。

2.3支架外固定

在开放性骨折,关节内骨折,严重移位或扭转变形等情况下,可以采用外固定器。外固定器是利用金属、塑胶等材料制作的支架,利用钢钉或铁丝穿透人体的皮肤与骨头,将其与骨折端连接,起到稳定骨折的作用,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可灵活调整,适合各种类型的骨折,特别是伴有软组织损害的骨折。传统的外固定支架存在着无法确保骨折稳定的问题,存在复位丢失、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等问题,同时存在感染、钉道疼痛、钉道松动等问题。采用局部或全麻,选用适当的外固定器、钢钉或铁丝,通过皮、骨将其与支架相连接,并在此过程中将其对齐,并恢复到正常的关节表面;术中要注意对神经、血管的保护,防止外伤,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适时调节钢钉或金属丝的松紧程度;内固定后,要做好 X光透视,确定对位,对位不够满意,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替换,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在进行了固定之后,需要使用纱布或者是其他的东西来进行包裹,通常需要6—12个星期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要定时进行X光检查,看看是否出现了骨折的愈合,如果出现了对齐的缺失或者是不连,应该立即改变固定方法或者是外科手术。

2.4开放复位和内固定术的应用

开放复位也适用于开放性骨折、关节内骨折,严重移位或扭转变形。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是通过对骨折处的皮肤及软组织进行解剖,使其显露,使其恢复正常,再用钢板、钉子、螺钉等金属工具对其进行固定,从而达到稳定骨折的目的。结论: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地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保持骨折端的解剖与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操作复杂,创伤大,费用高,易发生感染,金属器械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等问题。在全麻下,选用适当的手术切口,切开皮肤及软组织,显露骨折,并将其对齐,并恢复到正常状态;在手术中,要注重对神经、血管的保护,防止外伤,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适时地调节骨折的力量与角度;在复位后,应选用合适的钢板、钉子或螺钉等金属工具,对骨折处进行内固定,常用的是桡侧方的钢板,其在稳定及生物力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进行内固定后,要做好 X光摄影,以确定其对正状态,若发现不符合要求,则要对其进行矫正或替换,直到获得所需的结果为止;在手术结束后,将伤口关闭,然后用纱布等物包裹,通常无须进行任何的内固定,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关节的运动。

总之,对于上臂和桡侧上段骨折,正确地处理十分必要。对于单纯的没有移位或扭转的骨折,手法复位是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手法复位后,通过打石膏可以使骨折部位更加稳固,从而加快伤口的愈合。在一些复杂的骨折,比如开放或者是关节间的骨折时,可以通过使用外固定器来进行治疗,但是这种方法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开放性骨折的手术方式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确保患者的稳定。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对神经血管的保护,及时调整治疗的强度和治疗的方向,术后还要定时进行 X光检查,以了解伤口的恢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