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王亚群
策勒中等职业学校 新疆和田 8483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的进步也是突飞猛进,汽车维修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对高素质汽修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人员更是供不应求,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国内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方式比较落后。要满足当前社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制定能够和社会需求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更为优秀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本文主要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意义进行概述,分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优化策略,希望为推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汽车运用;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一、中职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意义
(一)适应汽车行业发展需求
现代汽车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升级,要求高素质的专业汽车维修人才,传统的汽车维修人才培训难以满足现代汽车维修市场的复杂需求。中职院校进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能够保障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满足汽车维修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职院校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培养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具象化,提高专业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1]
(三)缓解就业难与招工难问题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有效缓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中职院校可以更加精准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这种双向互动不仅可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可以推动汽车维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存在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单向传递知识为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而且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无法将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缺乏与现实工作的有效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教师资源不足
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难以确保教学质量,在许多中职学校中,存在师生比例失衡的问题,教师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这不仅影响了教师备课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指导。此外,部分教师还缺乏行业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在汽车运用与维修领域,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无法解决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仅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2]
(三)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许多中职院校存在实训基地和设备不足的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影响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的不断革新,学生对于实践操作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高端化,但现有的实训基地往往设施陈旧、设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需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兴趣,不利于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高。
(四)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行业的快速变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却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要求,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校企合作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然而,目前许多中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优化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要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训,增强学生对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教师在进行职业教学时,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学习。
(二)创建专业教学团队
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中职院校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团队中既有掌握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又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能够敏锐洞察市场现状,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制定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专业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障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通过项目式、任务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兼职教师由企业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人员担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亲自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将企业的实际操作规范和先进技术直接带入课堂,紧密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
(三)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为中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立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其次,学校可与企业建立合作,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企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先进高效的实训基地。此外,实训基地建立后,中职院校要定期对基地设备进行维护,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设备进行评估,及时进行更新,保障实训基地运行的高效性。[3]
(四)加强校企联合
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在于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一宏观目标的指引下,中职院校课程设计必须紧密围绕社会需求这一核心导向,将企业的具体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彻底摒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那种单向、孤立的课程设计理念。这种转变意味着课程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术理论或教育者的主观判断,而是需要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其实际运营中的需求与挑战,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企业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积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企业向中职院校表达人才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学校根据企业信息调整教学方案,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四、小结
综上所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高,传统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对人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培训,打造“双师结构”专业团队,通过与企业的交流沟通,明确社会人才需求,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媚.中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汽车知识,2024,24(10):204-206.
[2]金娇荣.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3]王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理实一体化的运用[J].学周刊,2024,(3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