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激发的多元策略探究

作者

顾慧妍 沈依茜 张田田(指导老师)

嘉兴大学 浙江省 嘉兴市 314200

摘要:本文聚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激发难题,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存在阅读内容吸引力不足、阅读方法指导欠缺、家校阅读协同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多元激发策略:教学上采用故事导入、情境创设、游戏化阅读等趣味化方式;环境上构建书香校园与家庭阅读角落,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家校合作层面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开展家长阅读指导培训;评价上构建多元化体系,综合考量阅读过程与成果。实践表明,这些策略有效提升了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能力,为低年级阅读教学提供了可参考路径。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读者对文字进行解码、理解、分析和综合。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阅读简单的绘本、童话故事等,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随着阅读内容的逐渐深入,他们需要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现状

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数据显示,60%的小学生日均课外阅读不足30分钟,小学低年级学生情况亦不乐观。学科作业的低效重复以及电子娱乐的强烈吸引力,严重挤占了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在完成学校作业后,学生往往没有精力进行自主阅读,导致阅读量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中国儿童中心调查发现,仅43%的学生有自主阅读习惯。机械化的识字教学和强制背诵任务,使得阅读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未能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适龄绘本和故事书,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3.研究的意义

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学校组织的读书分享会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1.研究目的

本研究聚焦于小学低年级这一关键阶段,旨在深度挖掘并实践能够有效培养该阶段学生阅读兴趣的多元策略。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期望达成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核心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助力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研究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紧密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易分散等独特的认知特点,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阅读活动。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1.认知水平

除了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外,还将研究认知水平与阅读兴趣之间的长期影响机制。例如,早期认知水平的发展如何为学生后续的阅读兴趣培养奠定基础,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又如何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个性特征

探讨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与阅读兴趣的关系时,将进一步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阅读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例如,对于内向型学生,可以通过小组阅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其阅读兴趣;对于外向型学生,可以组织阅读竞赛、阅读分享会等活动来满足其社交需求。

3.阅读经验

研究学生的阅读经历、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对其阅读兴趣的影响时,将考虑不同阅读材料(如绘本、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等)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

(二)学校因素

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研究学校的阅读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时,将对比不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下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和兴趣度,为学校阅读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2.教师素质与阅读指导能力

分析教师的阅读素养、阅读指导技巧等对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时,将研究如何通过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以及教师如何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同伴影响

探讨同伴之间的阅读交流、阅读分享等活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促进作用时,将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组织阅读小组、阅读社团等方式加强同伴之间的阅读互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社会因素

分析社会上的阅读资源、阅读活动等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时,将考虑不同地区(如城市、农村)社会阅读环境的差异,以及如何改善这些差异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农村地区可以加强图书馆、农家书屋等阅读场所的建设,丰富阅读资源。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一)创设趣味阅读环境

在教室中设置专门的图书角,摆放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低年级读物,如绘本、注音童话等。同时,对图书角进行精心布置,张贴可爱的卡通贴纸,放置舒适的小坐垫,营造温馨、有趣的阅读氛围。例如,在图书角设置“故事树”,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故事写在卡片上挂在树上,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此外,利用多媒体设备,如在课间播放生动的阅读动画、有声读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魅力。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选择内容生动有趣、主题丰富多样的读物。除了经典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外,还可以引入科普类绘本,如《神奇校车》系列,通过有趣的画面和简单易懂的文字,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贴近他们生活的读物,如描写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阅读兴趣。

(三)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开展

定期组织故事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读到的有趣故事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朗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在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激发阅读更多故事的欲望。开展阅读打卡、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设立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如书签、笔记本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阅读积极性。

(四)教师引导与示范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形象的讲解,将学生带入阅读情境中。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出对阅读的热爱,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有趣的书籍,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本研究主要基于单一或少数学校的低年级学生样本,未充分覆盖城乡差异、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学生的阅读特点,结论普适性存在一定局限。研究周期较短,对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的长期影响(如兴趣的持久性、阅读习惯的延续性)缺乏持续观察,难以评估策略对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长效作用。术融合深度不足:尽管提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潜力,但在实际策略实施中,对数字化阅读工具(如智能阅读平台、AI互动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探索较少,未能充分发挥技术赋能阅读的优势。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纳入城乡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对比分析不同背景下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的适用性,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分层实施方案。建立长期跟踪机制,结合纵向研究方法,持续观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对学生中、高年级阅读能力及学习习惯的影响,完善阅读兴趣发展的全周期研究。结合学习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不同学生的阅读行为特征,针对特殊学习需求群体设计定制化阅读干预方案,推动教育公平与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