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气象部门气象科普馆设计建设与运行思考

作者

王双 赵世黎

十堰市气象局,十堰,442000

摘要:本文结合十堰市气象科普馆建设实践,对部分重点布展项目进行介绍,针对气象科普馆的设计建设思路、运行管理模式展开讨论。通过十堰科普馆建设及运行实践思考,为基层气象部门创新气象科普体系、巩固基层科普阵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 科普馆 运行管理 思考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对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所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2022年12月十堰市气象预警中心建成投用,走进十堰气象科普馆可以领略气象科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风雨雷电雨雪冰霜的变化莫测,还可以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揭开气象科学的神秘面纱。该馆自建成以来,已经接待广大市民以及中小学生共计1000多人,通过在科普管的游览讲解,中小学生及广大市民防御气象灾害、参与气候变化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2 十堰气象科普馆建设的特点

十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坨子雨、山洪、干旱、高温等灾害天气发生的频率高、损失重。作为鄂渝陕豫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气象灾害对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旅游以及城市建筑、电力、交通等产生巨大破坏,影响城市运行和发展,引发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十堰市气象局通过地方立项、自筹资金等方式,在气象预警中心一楼建设了气象科普馆,建筑面积153平方。主要职能是面向公众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灾害防范能力。该馆遵循“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实用性”的设计思路,共分为三个展区,分别是“享受气象美好、警惕气象灾害、探索气象奥秘”。以展览+互动的方式,通过展板部分文字精炼、配有大量的图片和部分实物模型形式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并利用声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体现现代科技水平,让参观者充分感受生态气象之多姿,气象灾害之惊险,气象观测之智慧。

2.1将本地文化与气候景观融入科普

进入十堰气象科普馆映入眼帘的是主题墙,这里有十堰的三张名片,仙山(武当山)、秀水(丹江口水库),汽车城(二汽)。从这里为参观者揭开这座山水闻名的工业城市风云变幻的神秘面纱。

首先通过几幅老照片,简单介绍十堰气象的发展史。接着进入第一个展区“享受气象美好”,结合十堰的地形和气候特征收集了很多与气象有关的美景,让参观者进入展区就能感受到气象带给大家的美好。

通过把气象和本土文化及景观巧妙融合,一方面可以使科普馆的展览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读性,能够吸引参观者兴趣;另一方面,将目前十堰市正在打造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气象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十堰气象高质量发展。

2.2将本地气候特点、易发气象灾害融入科普

天气有温柔的一面,也会有任性的时候。第二展区——警惕气象灾害,主要向大家介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相关科普知识。结合十堰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列举十堰在夏季经常会发生的几种灾害性天气,比如探秘“坨子雨”、山洪来了、干旱......等。

以山洪来了为例,首先什么是山洪?山洪是发生在山区溪沟当中的暴涨洪水,为此,专门设计制作了一个投影结合的演示沙盘,模拟山洪爆发的真实场景。演示在视频2019年6月5日十堰市郧阳区桂花小学遭遇了暴雨引发的山洪袭击,山洪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了整校园中展开。接着是沙盘演示,解说员配合投影介绍,可以看到随着山洪的爆发,原本干涸的河道,瞬间被洪水吞噬,汽车房屋都被卷入到了洪水之中,山洪所到之处不仅破坏力极大,而且常常让人猝不及防,可以说,山洪就是大自然界的洪水猛兽。那么万一不幸遇到山洪,该如何“虎口脱身”呢?给大家最直接的建议就是六个字:方向对、跑得快。遇到山洪,要与山洪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跑,千万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2.3将智慧气象融入科普

在古代人们通过动物反应和天象占卜问卦来进行天气预报,还总结出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大量的观天谚语,那么现代的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围绕这一线索,建设了第三个展区——探索气象奥秘。

这里首先会向参观者一一介绍,先进的观测设备;接着介绍综合观测系统,综合观测系统主要由地基、空基和天基观测系统组成。上方可以看到风云系列卫星、探测飞机、探测气球等空基、天基探测设备。下方地形沙盘模型,展示的是先进的地基探测系统,勾勒出一个空、天、地三位一体的立体探测系统,展示出气象高科技方面所取得的骄人成就;最后通过显示屏介绍天气预报制作的五项步骤。

3十堰气象科普馆现用运行模式

十堰气象科普馆由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参与设计,业务管理科统一管理,气象全媒体中心主持人负责讲解工作。

其优点:目前科普馆实行预约参观制度,任何团体、个人都可以通过电话预约,方式简便,既便于参观者合理安排时间,又可以节约能耗;科普讲解词由气象台专业人员把关,讲解员经过培训,能够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其缺点:由于科普馆投入使用时间较短,责任划分不清晰,运行管理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尚待完善;科普馆属于公益事业,参观展览不能收取费用,场馆建成和日常设备的维护费用主要由气象部门承担,相应的负担较大,制约科普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科普馆面向社会参观人员多,工作强度大,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没有考核奖励途径,影响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4 基层气象部门气象科普馆运行管理思考

气象科普馆是气象部门与公众直接交流的平台,也是气象部门对公众进行气象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它面向公众开放,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开放,通过对气象科学的宣传和普及,达到提高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1抓住政策先机 完善机构和运行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防灾减灾、社会科普等方面都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这是抓好科普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政策支持,要加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4.2夯实联动机制 解决经费问题

把气象科普主动融入到大科普中,要实现部门办科普到社会办科普的理念转变,打破行业界限,形成联动机制,不断充实合作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多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实现部门合作共建,在服务的过程得到地方财政、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的支持,向地方财政争取运行经费。

4.3注重人才培养 打造专业科普团队

气象科学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做到科学性、通俗性的有机结合,达到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就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热心科普事业、保持相对稳定的科普团队。结合气象部门实际,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方面给与科普团队高度重视,适度倾斜。

4.4深入调研 推进气象科普进村入户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科普,开发各种科普产品。如把气象科普馆讲解词制作成课件,除了在气象科普馆讲解外,深入偏远乡村学校,尤其十堰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部分学校相对偏远,集中参观科普馆条件受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山区孩子们传播气象科普知识,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5结语

气象部门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部门,更应当在科普工作上下功夫,求突破。使基层气象科普场馆建起来、管到位、运行好,成为公众获取气象科学知识和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平台和活动场所,切实发挥科普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毛晓平.气象科普馆运营管理的思考.第七届全国气象科普论坛暨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2017:128-132.

[2]李玉平,李孟蔚. 创新基层气象科普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