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资本论》的现代性批判及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作者

张鑫鑫

西北师范大学 730000 身份证730000

现代性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不同领域的总体性概念。现代性与现代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同于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始于西方,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研究《资本论》中所蕴含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对进一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现代性问题出场的历史背景

世界历史是伴随着资本大工业发展,进而确立起来的、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具有扩展性的普遍化进程。

(一)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需要推动社会历史迈入资本主义世界

马克思从哲学的维度阐释历史的世界性,历史首先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因此,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生的前提。

随着生存需要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简单生产工具对自然界进行探索与开发,为自身的发展需要创造条件。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个人生产出更多的劳动产品,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人们之间的物质交换突破固有的氏族领域而逐渐扩大,产品的分配也要求在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及贡献大小的基础上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代替原始公社公有制,人类进入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及指南针等技术发明的传播,对金钱的狂热促使欧洲人踏出远洋航行的步伐。美洲新大陆的开辟促进了新旧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扩大了人类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的范围,也为资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进而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奠定了场域前提和创造了资本市场。正如列宁所深刻揭示的:“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等暴力手段,为资本的积累获得更为庞大的市场、压榨更多的剩余价值,进而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在殖民掠夺过程中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后来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基础,以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进步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成为历史最终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因,为世界历史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二)资本发展的巨大财富诱导产生“西式现代化”的思维定式

在逐步打破自我封闭的民族历史进而转向普遍联系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变革与进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社会生产力呈现出的巨大进步使人类由传统的农业文明时期进入到现代的工业文明之中。马克思并不否认现代化带来的巨大历史推动力,但批判资本主义进行现代化的手段与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言,“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无疑加深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的不平等性,为其拥有绝对的世界市场话语权提供了“经验”;同时,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呈现出的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社会巨大变革和发达的商品市场,使人们陷入对资本的迷热中,逐渐产生的资本拜物教“错觉”不断吸引着其他追求民族独立、走向国家富强的殖民地追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来谋求自身发展。此外,西方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还试图通过各种显性隐性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手段来灌输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进而形成资产阶级的话语霸权,使人们将“资本主义现代化”标榜为人类文明的最先进形态。

二、《资本论》中现代性批判的逻辑展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呈现出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呈现出一种辩证批判的科学方法与态度。在探寻资本逻辑的过程中,马克思一方面高度肯定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的巨大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无情地揭露了资本剥削的内在秘密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社会规律。

(一)肯定现代化的进步意义与否定资本现代性的辩证观念

转向国民经济学研究以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生存过程的研究逐渐深入,马克思看到与现代经济生产方式相伴而生的社会变革,催生了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变动。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塑造了新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文明形态。当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生产的社会化促进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一切地域之间或民族之间的隔阂被摧毁了。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领域,各民族的互相往来与依赖普遍化。由此需要一种新世界观,作为理解由现代性开辟的世界历史的观念前提,并在世界历史的展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其间创造的物质基础。现代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首创精神,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性观念蜕变为关于资本扩张和殖民体系的合理性主张,甚而现代性的一般样态被强制解释为资本现代性这种特殊样态,这种特殊样态为马克思深切批判。从否定资本现代性的角度看,马克思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全部现代社会体系围绕旋转的轴心。

(二)现代性批判的起点——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 卷里的第一句话。也是给我们理解“商品”这个范畴的一把钥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的财富”,前者就是马克思研究的具体的一种社会形态,后者这个范畴就比较重要,首先它是“社会的”,也就是说它是适应于一定的社会形态而非永恒不变的;另外,“财富”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钱”,而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因此,“社会的财富”就是某个社会在一定时间内所拥有的物质资料的总和。这种社会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和探求任何事物的本质时所必须遵循的方法一样,探求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必须从它所具有的最大量、最普遍的现象出发。在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胚芽。我们只有从商品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入手,然后逐步上升到那些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只有通过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过程,才能揭明资本主义的实质,矛盾以及这一经济制度的全部复杂的内容。因此,只有从商品着手展开分析,才可能揭明这一经济的本质和它的运动规律。

(三)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内在本质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首先分析了商品、货币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抽象的范畴,进而分析了资本、剩余价值这些比较复杂的范畴,最后上升到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复杂的、具体的范畴。通过这样的分析,全面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的本质作出了最形象、生动的解释。《资本论》中描绘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他指出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欧洲,约从 15 世纪最后 30多年到 18 世纪末,资产阶级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实行殖民扩张。诚如马克思所说,“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不过是“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等等。其次,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资本家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结构中“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资本家迫使无产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自己,而付给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其劳动力的价值,而工人创造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部分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是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势必引发普遍的社会性危机。

马克思在批判现代性危机的同时,提出超越现代性困境的可能之路。马克思明确否定抽象普遍性观念,不能把现代化视为一种先验设定的普遍公式。从唯物史观角度看,现代化的具体展开实际地超越了偶然的非本质的臆想,体现为人们在历史性实践中创造的现实的历史,呈现一种超越资本现代性的新现代性,从而真正释放了现代性的潜能。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性的现实批判与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厚的文明意蕴和鲜明的文明向度,蕴含着深层次的多重文明叙事。它打破了西式现代化的文明迷思,实现了人类现代化文明质态的变革,呈现了人类文明的光明前景。

(一)西方资本扩张使近代中国被动卷入现代化的早期探索

在西方资本扩张的残暴行径中“感受现代性”。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严峻的民族存亡危机与本国自身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国从此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近代黑暗社会中,这是西方资本扩张所带来的沉重灾难。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消解,中国“被动”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目的是要使中国成为其瓜分与掠夺原材料的殖民地市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初次感受现代性,并愈加强烈地感受到西方现代性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在对社会危机反思中逐渐“意识现代性”。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国爱国进步人士开始了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反思,并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认识中逐渐产生了复杂态度。一方面,西方列强以侵略者的角色肆意占有掠夺,试图将中国变成扩大资本市场的殖民地,使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苦难;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又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这一相较于中国封建传统社会更为先进的思想、技术与制度等诸多优势“显现”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仅冲击了在中国社会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也冲击了自诩为天朝大国封闭自满的传统思想。

在民族斗争中逐步开启对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近代以来的爱国进步人士为挽救民族危机,在对西方现代化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出路的早期现代化探索进程。正是在不断学习西方,又不断将“西方模式”在中国套用的诸多革命失败中,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真面目,这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进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思想前提。

(二)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摒弃了将世界历史等同于西方现代化历史的唯一路径,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问题,为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科学思想来学习与运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一个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刻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诞生了。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团结的革命政党,中国的革命斗争有了明确的、坚定地、不为帝国主义势力所畏惧的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再只是单纯的文化思想传播,而是天然地与中国革命斗争结合在一起,成为谋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科学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具体的革命实际和社会现状,不仅开辟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进行坚决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的近代历史任务,还建设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而奠定独立自主的政治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基于社会矛盾与国际问题的变化进而呈现出阶段性特但每一阶段都是对上一阶段的总结与发展,其中一以贯之、亘古不变的主线就是造福人民、世界大同。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开创并推进了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邓小平同志破除旧思想,开创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这些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使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 , 再到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也使社会发展实现了由封闭落后向开放富强的历史巨变。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发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伟大号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此后,建设并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指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过去取得的显著成绩,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深化改革,强化责任担当,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在自身现代化发展中取得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与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发展。

结语

总之,《资本论》作为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不仅着眼于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资本的运作规律,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内在包含的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为各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依据。新时代历史条件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深入探讨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实质和道路特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2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