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中如何构建中国式治理制度与模式
薛展韬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摘要:体育社会组织是体育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关系人民幸福与国家强盛。计划经济时期,体育职能由政府全揽,无真正体育社团。随着市场化转型,政府减少干预,催生出各类体育组织,如非盈利团体、行业协会、慈善基金会及社区俱乐部。这些组织在推动健康运动、公众参与及体育强国建设中潜力巨大。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体育实现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仍需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中国式治理制度;治理模式
一、中国现代化中的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研究
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因历史、社会、发展及外部环境差异而各具特色,需遵循普遍规律并结合实际形成独特风格。中国式现代化兼具全球共性与本土特色。二十大报告指出,其包含五种特定元素,以人民利益为核心,追求全民财富共享,这也是体育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准则。体育社会组织是体育治理的重要主体,关系人民幸福与国家强盛。计划经济时期,体育职能由政府垄断,未形成真正社团。市场化转型后,政府减少干预,催生出非盈利组织、协会、基金会及俱乐部等,其在推动健康运动、公众参与及体育强国建设中潜力巨大。中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既有国际共通点,又具本土特色,区别于西方自下而上及国家与社会对抗的模式,采取依附式独立与自主发展策略,与政府保持合作。脱钩后,其成为依法自治主体,自主性增强,仍与政府协作,治理转型体现双向路径。作者强调,“人民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转型方向,民众是体育现代化的主力,治理变革体现“人本主义”,旨在提升全民健康设施与服务质量,追求共同利益。二十大文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全球共性与自身特色,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革新。“现代化”涵盖工业革命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转型,西方历经三世紀完成,因背景不同特性各异。1954年和1964年,周恩来提出从农业大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为今日奠基。中国式现代化针对14亿人口,追求幸福生活,注重物质与精神并重、人与自然和谐及和平发展。
二、体育社会组织现状与问题的客观分析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演讲中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对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演讲多次提及社会组织建设,包括:一是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确保思想、政治和行为高度自觉;二是强化法律导向,将“双全”目标融入《社会组织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三是制定计划指引,将“双全”转化为具体发展策略;四是强调章程导向,使“双全”纳入章程模板与审查标准;五是引入评级导向,将“双全”纳入评估指标,激励社会组织履责。这些内容对体育社会组织同样适用。分析了体育社会组织现状:近十年数量显著增长,但路径依赖明显,功能未跟上体育发展需求,“僵尸型”组织大量存在,公益性失灵。这些问题凸显思想政治、立法、规划、章程和评价引领的重要性。作者特别提出并论证了党建引领在体育社会组织中的独特作用,认为其能有效应对挑战,推动组织更好服务体育强国建设与人民福祉。
三、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的时代体现
构建体育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及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需由政府、社区、体育社团以及大众群体共同参与,以达成体育社会的有效管理转变并建立起全民共享的社会运动团体文化。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体育社会组织摆脱现有的身份困惑,关键在于要在政府对体育社团的高期望值与其自身角色的实际操作间维持适当的平衡,并在这种适配状态下推动体育社团的健康成长。面对目前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变革挑战,未来的几年的主要目标应该集中于处理好体育社团职责定位与其满足政府高期望值和公共服务需求间的失衡问题。围绕这一矛盾,作者在文中指出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的具体表现要从内外部转型齐头并进,内部转型方面表现为体育社会组织要从工具化走向理性化、体育社会组织机构要从脱钩到重构、体育社会组织结构要从虚脱到实体、体育社会组织绩效的评估要从模糊到精准;外部转型方面,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速度要从追求数量走向追求质量、资源网络获取从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治理主体多元协同到一核多元、组织面向从向上发展转为双向发展。上述观点充分表达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的时代呼唤。
四、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面临的挑战彰显了时代特征
在国家的"推动社会组织的快速进步"的大政方针指导下,我国的社会管理已然构建起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导的管理体系与民间力量协同合作的三方共治模式。而体育社团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参与者,凭借其自身的特有能力积极地介入到社会的公共事务及服务的处理中去,不仅充当了市场和政府信息交流的中介角色,也成为了整合各方力量以达成对社会的服务的关键因素。赞同并激励体育社团加入社会管理的行列,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时代的选择来完成国家的战略规划。文章提到了体育社团在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中包括内外的双重压力:从内部来看,主要是指体育社团的价值观混乱、缺乏民主化的内部管理机制、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在外部则是指体育社团的公信度不够高、缺少必要的资源条件以及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方面。这些带有挑战性的观点既是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也同样彰显了新时代社会发展赋予体育社会组织的价值取向,时代特征的意蕴十分明显。
五、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未来展望
习近平主席在其中共二十大的演讲中明确指出:"自此开始,中国的共产党首要使命是联合全民族力量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建并达成第二百年的目标,以此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这是一种具有深远含义且令人振奋的世界性的观点。这是一个新时期的共产党员们关于政治立场、标志着方向的路标、阐释了路线的重要声明,也是指导我们党及全体民众基于中国特色现代化需求,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准则。其中,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体育强国的发展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根据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呼吁以及人民的期望,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学习了全球领先的体育实践经验,秉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开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体育强国发展的道路。
六、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提出“体育强国”目标,对中华民族而言曾是遥远梦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壮大,中国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尤其在大众健康锻炼与竞技领域,开辟出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希望路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探索,特别是十九大后理念更新与实践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基础,也开启了新时代“体育强国”征程。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体育强国建设融合全球先进体育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体育精神内涵。这种兼具地域特色与国际标准的新型体育模式,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吸收全球优秀成果,完善自身体系。这便是“中国风格”的体育强国建设方式,以包容视野推动世界体育向更美好未来迈进。
参考文献:
[1]戴彬,钟婷婷,聂真新.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2):7-13.
[2]李昊澎,赵忠伟.辽宁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治理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103-105.
[3]刘子尧,米雄辉,谢亚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囿与路径选择[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4,39(6):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