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基层医疗中的临床管理与实践
严慧雯
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803
摘要: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基层医疗中,高血压的临床管理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基层医疗;临床管理
一、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高血压是指在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级、2级和3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病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耳鸣、乏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高血压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主要依赖于血压的测量。
二、高血压管理的基层医疗挑战与对策
(一)高血压管理涉及临床路径和社区路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控制。
高血压管理的临床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入院诊断与评估: 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并评估病情。 通过血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片、超声等辅助检查,以及必要的特殊检查(如尿β2微球蛋白、24小时尿等),对高血压进行分级和危险度分组。
2.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和非药物治疗(如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等。
3.住院期间的监测与管理:住院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出入量等指标。 根据治疗效果,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4.出院指导与随访:
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监测血压的重要性,并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 制定随访计划,定期随访患者,了解病情变化,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二) 高血压管理的社区路径
高血压管理的社区路径则更加注重患者的长期管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教育与宣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高血压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发放高血压防治知识手册、举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向患者普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
2.生活方式干预: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减少钠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鼓励患者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戒烟、限酒。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3.随访与监测:社区应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长期、系统的随访和管理。
随访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4.医疗援助与转运:在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紧急情况时,社区应提供及时的医疗援助和转运服务。(见图1)
二、信息系统应用
本系统由门诊医生站(CIS)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CHSS)系统两个部分构成。 CIS信息系统由病历录入(首诊测压、临床诊断)、检查申请单、处方录入三大界面组成。患者来院就诊挂号后,在医生工作站信息平台上即可显示其是否需要测血压的色块提示,通过各项检查后录入临床诊断,才可进入最终的处方录入界面,否则将无法开具处方。整个临床路径记录了高血压患者初(复)诊一体检一治疗全过程的临床医疗服务。 CHSS系统是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它包括家庭信息、个人信息(业务信息、个人基本信息)、专项信息三大部分。主要用于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的随访、管理和评估工作。
在基层医疗中,高血压的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患者缺乏高血压相关知识、治疗依从性差、医疗资源有限等。针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提高高血压防治意识
基层医疗工作者应加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和控制血压的基础,基层医疗工作者应熟练掌握血压测量的方法和技巧,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加强患者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教授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监测,包括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如何记录血压数据、如何根据血压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
3. 注重团队合作
基层医疗工作者应与上级医院、社区、家庭等多方合作,共同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运动康复师等,可以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护理。
4. 提供实用工具
基层医疗工作者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自我管理工具,如血压日记、手机应用程序等,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血压。
5.定期随访与监测
基层医疗工作者应定期进行随访,以监测血压、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随访周期根据患者心血管风险等级而定,一般为每3个月、6个月或1年。对于血压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和管理,必要时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用药。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本社区医院通过系统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累计达18971例(包括一年内新建卡958例),其中一般管理患者1223例,重点管理患者1152例,按照每组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的要求,2024年中心通过该系统访视人次数达到19901人次(应访19942人次),规范管理率达到97.65%,高于2023年的95.60%和2022年的95.71%,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86.28%,高于2022年的75.33%和2023年的78.99%。
结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在基层医疗中,高血压的临床管理与实践需要综合运用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同时注重特色护理技术的应用。通过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生活方式调整、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和家庭访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层医疗工作者应加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基层医疗工作者应与上级医院、社区、家庭等多方合作,共同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基层医疗工作者可以积累更多的治疗经验,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高血压的基层医疗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强高血压的防控工作,才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唐朝苹.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C]//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届“中西医融合助力现代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公立卫生院;,2024:4.
[2]李安然.高血压管理从社区开始[N].甘肃科技报,2024-10-2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