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作者

杨兴金

广南县珠琳镇初级中学校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6633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通过分析互助式学习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互助式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互助式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效果、团队合作

互助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互助式学习模式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1 互助式学习模式的特点

1.1 小组合作与学习

互助式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组织形式。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通常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一般 4 - 6 人为宜。小组内成员各具特点与优势,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强,有的则在逻辑思维或空间想象方面表现出色。在合作过程中,他们共同面对数学学习任务,如求解复杂的代数方程、证明几何定理等。成员们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分享各自的见解与方法。例如在探讨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问题时,擅长图像绘制的学生可以先直观展示函数图像,为其他成员提供形象的思考基础,然后大家共同分析图像特征与函数表达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弥补自身不足,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1.2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该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在传统数学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导讲授,部分学生被动接受,参与互动的机会有限。而互助式学习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表达机会。在小组讨论中,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都能就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发表看法。例如在讨论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时,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概念理解的疑问,这些疑问会引发小组内的深入讨论,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清晰地解释概念,同时也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消除困惑,积极参与到学习进程中。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学习场所,从而有效提高了整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程度。

1.3 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互助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初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小组合作开展校园内学生兴趣爱好的调查统计活动。学生们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图表绘制方法展示调查结果,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特征。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学会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为学生今后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2.1 小组构建与角色分配

小组构建在互助式学习中至关重要。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的成员在数学水平上有一定的层次差异,这样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例如,可将数学成绩优秀、中等和相对薄弱的学生合理搭配。在角色分配方面,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角色。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活动,确保讨论有序进行,如在讨论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组长引导成员依次发表观点,避免讨论偏离主题。记录员详细记录小组讨论过程中的重要思路、方法和结论,像在探究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时,记录员将每个成员提出的独特解法完整记录。汇报员则在班级交流环节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如在总结数学复习阶段的知识点串联时,汇报员清晰阐述小组整理出的知识框架和重点题型解法,通过合理的小组构建与角色分配,提高互助式学习的效果。

2.2 问题解决与讨论环节设计

在问题解决与讨论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挑战性和层次性。例如在学习代数方程时,先提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问题,如 “2x + 3 = 9”,让学生回顾基本的解方程步骤,然后逐步过渡到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如 “且”“”。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如在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对于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度” 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定理等不同角度进行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2.3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是互助式学习模式应用的重要环节。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案例,如经典的数学应用题、数学历史故事中的问题等。以 “鸡兔同笼” 问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求解。在实践操作方面,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时,让学生用纸张制作简单的几何图形,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图形在平移和旋转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在学习概率知识时,组织学生进行掷骰子、抽卡片等模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概率。

3 互助式学习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3.1 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

互助式学习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孤立地面对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例如在学习数学游戏相关的知识时,小组共同探讨数学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像通过数字规律实现的猜牌魔术,学生们在揭秘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与魅力,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当小组成功解决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如攻克一道复杂的数学竞赛题时,成员们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进一步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改变以往对数学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 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的提升

该模式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在互助式学习中,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小组项目、案例分析等,将所学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不同情境。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知识后,学生在测量学校旗杆高度、估算建筑物间距等实际问题中,能够迅速识别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而且,在解决一个领域的数学问题时所积累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迁移到其他领域。

3.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互助式学习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时,成员们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如完成一个数学课题研究或解决一组综合性数学问题,需要密切协作。例如在制作数学手抄报展示数学知识体系时,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排版设计,有的学生负责内容撰写,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不断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协调彼此的工作。如在讨论数学解题思路时,成员之间可能会存在分歧,这时就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寻求最佳解决方案。通过长期的互助式学习,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巧得到显著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中应用成效较好,运用科学分组、巧妙设题、多元案例实践等方式,为教学实施指明方向。其积极影响显著,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提升知识应用迁移力,锻炼团队协作沟通力。望能为教育者提供借鉴,助力其将此模式融入教学,营造优质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互助中提升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迈向新台阶,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李小明.(2023)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数学教育研究,(2),45-56.

[2]张红,刘伟.(2022)基于互助式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4),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