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王娜

康巴什区第八小学 017010

摘要:表现性评价作为对学生真实学习状态、结果的一种评定方式,符合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应当积极应用表现性评价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但在应用前要做好准备,即确定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制定表现性评价规则。再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拓宽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比如用表现性评价更新教学理念,推进实践活动,调整课堂节奏。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标;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主要是依托展示、表演等非客观测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创造、表达、实践等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在教学实操中,通常是指一种开放性的评价,即依托模拟情境、真实情境,通过评价、练习等引发学生的反应,获得评价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知识应用情况进行评价。相对于一般评价或客观性测验方法,表现性评价是结合发展状态的动态评价,是更科学的评价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中首次提出,要坚持重视表现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转变评价理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需要围绕学生艺术学习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所以,小学音乐教师需契合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革趋势,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表现性评价。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课标等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文开篇分析已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符合新课标等教学要求。具体是指,该种评价将评价价值由目标价值转向主体价值,侧重评价个体发散思维、音乐理解等的表现性、创造性。所以可以指导教师规划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在发散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表达真实感受,表现音乐情境。该种模式既符合创造性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也符合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习能力、文化理解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诊断,即对教学活动开展过程、质量,学生诉求被满足度进行诊断,以辨别问题,识别优点,持续改进教学活动。而表现性评价不同于达标测验、等级认定为等终结性评价,是以辩证的眼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投入、过程进行合理鉴别和评估,所以可以发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问题,为不同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支持。而教师将学生作为表现性评价的主体之一,也能促进学生评估个人学习过程、行为、结果,促使学生反思,并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缩小行为和预期学习目标之间差距的学习计划[1]。

二、新课标背景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的策略

(一)应用准备策略

1.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

小学音乐教学表现性评价目标要在新课标指导下确定,即将课标中提到的教学建议、学业要求、教学内容要求整合在一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以四年级为例,其属于新课标提到的第二学段,表现性评价的目标是要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情绪、情感体验生成情况,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音乐好奇心、探究欲,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之情,综合运用音乐姊妹艺术、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音乐评价、歌曲演唱、艺术律动等问题的情况。并通过了解到的学生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水平,优化教学方案,促进学生掌握课时、单元知识,成长欣赏、表现、创造、联系的能力。

2.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之后,教师应当设计匹配目标的任务,促进学生将学习目标与实际表现、行为连接在一起,并使表现性评价任务镶嵌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以《竹竿舞》为例,教师规划了唱游这一主要教学形式。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音乐学习基础,围绕课时目标,可以设计三个表现性评价任务:任务一是学习竹竿舞,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了解了竹竿舞特点?是否能跟上视频动作节奏?在跟随音乐跳舞时是否感受到了欢腾的节日氛围?任务二是做趣味游戏,突破重难点,评价是否通过游戏活动了解了竹竿舞的节奏、旋律特点?在分组做游戏中是否找到了跳好竹竿舞的窍门?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是否得到了锻炼?任务三是多种演唱,趣味学唱,主要评价对唱、合唱中是否理解了乐曲的音乐元素、风格特点?结合舞蹈动作演示乐曲时是否感受到了竹竿舞蕴含的民族风情[2]。

3.制定表现性评价规则

评价规则是表现性评价中,评分记录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较容易掌握和应用的一种评价手段。为促进师生共同参与表现性评价,小学音乐教师应首选该种工具,并合理制定表现性评价规则。该规则要由表现维度、表现等级、描述符和表现样例共同组成,比如《唱山歌》一课的演唱表现性评价规则中,要包括音乐表现、创意呈现、团队合作、整体表现四个维度,分优秀、良好、合格、还需努力四个等级。每维度对应不同等级都有具体的描述符和表现样例,例如优秀的音乐表现是指演唱声音自然饱满,音质纯净,音量得当,节奏无误。

(二)应用操作策略

1.利用表现性评价更新教学理念

在具体应用表现性评价时,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利用评价的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强调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相应评价,反映教学实际情况。比如本课时表现性评价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评价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究、了解兴趣,所以课时教学理念应当围绕立德树人、学生为本展开,设计一系列让学生进行课前探究、课中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在欣赏、学唱中积极表达个人的观点、想法。师生再共同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趣味唱游游戏,音乐剧目改编、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关于传统音乐作品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的增长。

2.利用表现性评价推进实践活动

前文提到,表现性评价任务是嵌套在课时教学活动中的,所以教师还应当利用不同的评价任务、评价工具推进学生为主的学习实践。比如教师设计了侧重音乐演唱表现的评价任务,就可以将该任务打散,利用系列子任务贯通学生的学习路径。以《愉快的梦》歌唱教学的第一个评价任务为例,需要学生在做有趣的红绿灯反应游戏之后,评价自己对旋律、节奏、节拍的理解和感受。老师提前给出评价任务就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在听音乐、看红绿灯变化中关注自己的感受、反应。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用动作表现旋律变化的实践活动[3]。

3.利用表现性评价调整课堂节奏

避免以成人思维、教师思维推动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表现性评价调整课堂节奏。比如班级学生在完成音乐编创之后,就自己和伙伴的表演行为、过程、结果进行评分,教师收集评分,利用大数据确认优秀、良好、合格、还需努力学生数量的占比,确认班级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再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是快速推进、拓展知识,还是放慢节奏,重新强调音乐编创部分的知识,并给学生留出更充分的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时间、空间。

结束语

本文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表现性评价可以切实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效,所以需要学科教师不仅重视该种评价的应用,还需要在新课标指导之下,立足实际情况,完善表现性评价体系。再将其应用在逆向设计教学方案,推进教学活动,调适教学方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黄晓娟. 小学音乐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运用[J]. 华夏教师,2024(19):124-126.

[2] 胡英青.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表现性评价探究[J]. 教书育人,2024(1):72-74.

[3] 钱佳丽. 表现性评价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探究[J]. 成才之路,2024(8):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