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虚拟技术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探析

作者

徐佳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  213000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技术以其沉浸性、交互性、自主性和感知性等特点,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其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情况、审美鉴赏能力、文化传承等方面。如何将虚拟技术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融合路径,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分析虚拟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的意义,探讨其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策略,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虚拟技术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意义

虚拟技术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虚拟技术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好奇心比较旺盛,所以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而虚拟技术的运用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传统课堂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原因许多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开。而虚拟技术可以突破这些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不同的学习场景。虚拟技术还促进了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都不相同,虚拟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虚拟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古诗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虚拟技术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虚拟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更加直观的审美体验,有助于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虚拟技术展示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自然风光等,让学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二、虚拟技术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一)创设虚拟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要实现虚拟技术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合,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创设虚拟情境是重要的融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虚拟场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情境。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充满蝴蝶的虚拟环境,让学生跟随蝴蝶一起探寻课本内容。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创设虚拟情境时,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和教育性,确保其与教学目标紧密契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将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增强技术就能看到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还看到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和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以及冬天出没的黑熊、紫貂、松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小兴安岭的富饶和美丽,深入理解课文中对小兴安岭的描写,体会作者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二)与阅读教学相融合,增加学习趣味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相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借助虚拟技术能够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还能够让学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深入理解课文,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虚拟技术为阅读教学设计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例如,在学习《海上的日出》时,教师通过虚拟技术构建海边日出的美丽场景,学生仿佛置身于沙滩上,亲眼目太阳从海里升起来的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理解作者对日出景象的细致描写以及其中蕴含的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虚拟技术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比如电子书籍。电子书籍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选择想要阅读的电子书籍,能够很好的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虚拟技术还能通过互动功能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书中的虚拟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虚拟角色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这种沉浸式的互动阅读方式,使学生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能够真正的理解文字的核心,从而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开辟出全新的路径 。

(三)与写作教学相融合,激发学生创造力

语文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缺乏素材和灵感。虚拟技术可以为写作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利用虚拟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各种真实或虚构的场景,如自然风光、历史事件、科幻世界等,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观察、感受,获取写作素材。在进行写景作文教学时,教师通过虚拟技术展示茂密的森林景象,通过虚拟技术的展示,学生能够很好的观察到树木的各种形态、树叶的各种颜色、地面上各种各样的蘑菇以及千奇百怪的昆虫。通过虚拟技术的展示能够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森林的景象。教师还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现实场景与虚拟元素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出独特的写作情境。例如,在写以“动物”为题的作文时,通过 AR 技术在教室中展示一些虚拟的动物或动物园,教师让学生以 AR 展示出来的动物为主题进行故事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拟技术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也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些写作软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学生的作文错别字、标点符号、语句通顺、词汇分析和内容进行客观评价,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和范例,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虚拟写作社区中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四)与诗词教学相融合,增强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相距较远,小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再现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诗词的意境,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给学生打造出庐山瀑布特别壮观的虚拟场景。学生戴上VR 设备,就好像真的站在庐山脚下一样. 在这种沉浸式的庐山瀑布体验里,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观画面,深刻体会到诗人李白对大自然的赞美。虚拟技术还能够生动直观地把古诗词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景象准确还原出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感觉自己好像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样就能更好地明白诗人写诗时的想法和表达的感情。比如,在学习《春夜喜雨》这首经典古诗时,利用虚拟技术,学生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春雨在夜晚悄悄降临的画面。他们能够看到到月色笼罩下的锦官城被细雨笼罩着,雨水滋润着大地和禾苗。一切都沉浸在这静谧而美好的春雨当中。学生们处在这么逼真的场景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杜甫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世间万物蓬勃生长的期盼,还有他对百姓生活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通过虚拟技术能够在学生心里种下热爱自然、关注民生的种子,让他们对生活、对世间万物进行深入思考。

(五)与课堂互动相融合,培养合作精神

课堂互动作为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的关键要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而虚拟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为课堂互动开辟了新的方向,教师借助虚拟技术,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比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教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出一个逼真的虚拟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学生们分别扮演珍珠鸟和作者,生动地模拟出珍珠鸟和作者的互动过程。通过这样沉浸式的虚拟体验,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融入到课文描绘的美好情境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丰富多样的在线互动平台,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各样的的小组讨论,以及交流分享。在学习完《牛郎织女》后,教师在在线互动平台中发起一场关于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和他们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生们的积极讨论和交流,学生们的思想不断碰撞,新的观点和想法也层出不穷,促进了彼此之间深入的交流与互动。这种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的互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无论身处偏远地区还是繁华都市,无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来,在思想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

(六)与课后拓展相融合,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拓展是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延伸部分,对学生有着多方面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够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的知识,防止所学内容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遗忘,还能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接触到更为丰富多元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虚拟技术为课后拓展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以电子书籍为例,它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们不需要再考虑图书馆开放和关闭的时间,也不用花费很长时间去实体图书馆。只要有网络覆盖,有电子设备就能随时随地看书,查阅古今中外的海量书籍,从文学名著到故事寓言,从历史典故到前沿科技资料,应有尽有。与电子书籍相比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更为强大,它汇聚了各科目、各年级的优质课程资源,这些课程具备多种学习模式,比如视频讲解、在线答疑、互动讨论、课后练习、错题总结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方式、全方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虚拟博物馆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博物馆场景之中,通过 3D 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一场亲密对话。学生借助这些丰富的虚拟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时,能够深入且全面地了解课文相关的知识。在学习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课文或者古诗时,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籍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这一历史事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观看专家学者对该历史事件的深度剖析视频,拓宽自己的思维维度;在虚拟博物馆中,通过观看与该历史事件相关的文物展示,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从而全方位地拓宽自己的视野。

结语:

虚拟技术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为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 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技术设备的普及、教师培训、内容质量把控等。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虚拟技术的优势,为培养具有良好语文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同时,也要保持理性思考,避免技术滥用,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姜炳全 . 浅谈 VR 教学现状和发展潜力 [J]. 科技风 ,2025,(13):118-121.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513039.

[2] 邱 月 .VR 技 术 在 小 学 语 文 情 景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汉 字 文 化 ,2023,(06):181-183.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3.06.008.

3] 田海书 . 虚拟现实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J]. 中小学电教 ,2022,(10):81-83.

[4] 顾永霞 . 智能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路径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4,(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