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思想的小学渗透路径
刘晓雅
阜城县第二小学 河北衡水 05370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建模作为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阶段的渗透路径,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内涵与小学教育价值
数学建模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再将结果解释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过程。在小学阶段,数学建模主要表现为用数学语言描述简单实际问题,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并求解。这种思想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具有多重价值。首先,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认识到数学不仅是抽象符号和公式,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其次,数学建模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再次,通过建模活动,学生可以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动机。最后,数学建模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渗透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存在几个主要问题。从教师层面看,许多小学教师对数学建模的理解有限,缺乏系统的培训,难以有效开展建模教学。从教材层面看,现行教材中建模内容偏少,且往往以封闭性问题为主,缺乏开放性和现实性。从教学方法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学生参与建模活动的机会有限。从评价体系看,现行的评价方式侧重知识掌握和计算技能,对建模能力的考查不足。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对数学建模的重视不够;应试教育导向下建模教学的开展缺乏动力;适合小学生的建模教学资源和案例不足;学校对创新教学方式的支持力度有限等。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阶段的深入渗透。
三、数学建模思想的小学渗透路径
(一)课程设计中的渗透策略
在课程设计中渗透建模思想,首先要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例如,设计"校园绿化规划"、"班级图书角管理"等真实项目,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其次,可以开发建模主题的校本课程或单元,如"生活中的测量与估算"、"数据与决策"等。再次,将建模思想融入常规教学内容,如在分数教学中引入"分披萨"的实际问题,在几何教学中设计"设计游乐场"的项目。
课程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低年级侧重具体形象的建模,如实物操作;中年级过渡到半抽象建模,如图表表示;高年级可尝试更抽象的符号建模。同时,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与科学课的实验数据统计、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查分析等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与活动的创新
创新教学方法对建模思想的渗透至关重要。教师可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建模。例如,"如何为学校运动会设计公平的竞赛规则"、"怎样安排值日表最合理"等。项目式学习也是有效的建模教学方式,通过长期项目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建模过程。
课堂活动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组织"数学小调查"活动,让学生收集和分析真实数据;开展"数学建模竞赛",鼓励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设置"数学应用角",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建模案例。此外,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几何画板、电子表格等,可以增强建模活动的互动性和可视化效果。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
加强教师培训是推进建模教学的关键。应开展专题研修,帮助教师理解建模思想的内涵和教学价值。组织案例研讨,分析优秀建模教学实例。建立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学校应提供资源支持,如建立建模教学资源库,开发适合各年级的建模案例集。鼓励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反思和改进建模教学实践。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开展创新建模教学的教师给予认可和支持。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评价方式是保障建模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评价内容上,应关注学生的建模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包括问题理解、模型建立、求解策略、反思改进等方面。在评价形式上,可采用表现性评价,如建模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也可以使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建模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应多元化,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可以设计分级评价指标,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鼓励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建模能力纳入学业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师生对建模教学的重视程度。
四、结论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阶段的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教学、教师、评价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有效的渗透路径包括:设计生活化、渐进式的建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完善建模能力评价体系。通过持续实践和反思,可以逐步建立起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公民奠定基础。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建模能力发展规律,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如何在大班额条件下有效开展建模教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建模教学效果等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学玲.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5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尚岩镇中心小学;,2025:1453-1455.DOI:10.26914/c.cnkihy.2025.009398.
[2]李世德.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06):118-121.
[3]刘火光.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师,2025,(0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