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校本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赖锦龙
惠东县白花联进中学
一、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校本德育课程设计理念(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因此,课程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积极参与。
(二)强调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引。因此,课程设计应围绕“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构建系统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重视实践养成,倡导行动导向
德育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更是行动的实践。因此,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践养成,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行中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二、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开展红色主题校本课程,树立学生正确三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发展红色旅游、进行红色教育,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精神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由于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一直以来都是诸多教育工作者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的课题之一。在进行校本德育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红色精神育人的方式提升初中生德育水平。
例如,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中的伟大精神之一,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对学生成长有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就可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设计德育校本研学课程,研学课程的开发能让学生对红旗渠精神进行深入地探究、实践学习,从而实现学生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传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体而言,第一,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组织红旗渠精神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红旗渠建设的过程有所了解,然后利用参观红旗渠博物馆,聆听红旗渠建设故事,学习其中的英雄事迹,感悟红旗渠精神的真谛,让学生在践行红旗渠精神时能有所依据,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观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的物件,体会劳动艰辛,吃一次红旗渠建设中的民工餐,通过实践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第三,教师为学生播放有关红旗渠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国家资源不足,粮食、资金等都短缺,因此林州人民选择自己带口粮、自己制作水泥的事件。从以上几方面了解红旗渠工程建设的艰辛过程,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深刻理解红旗渠精神内涵,将其外化于行。第四,教师可以让学生变身“导游”,对有关红旗渠精神的资料进行搜集,丰富自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成为合格的“小导游”之后,再带领其他同学学习红旗渠精神。通过导游讲解,学生仿佛回到建设红旗渠的年代、置身于建设红旗渠的场景,心灵受到震撼,激发了学生传承并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动力。
(二)依托家乡本土文化,推进课程育人目标
《中初中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初中实施德育工作的第一途径是课程育人,要善于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可见,重视开发依托本土文化的校本德育教育课程,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操作性强、建设性的重要举措。一个校本课程的框架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依据以及教材编写的依据。依托家乡本土文化的校本德育课程的结构框架包括一个基点即培根铸魂,永葆初心。六个框架内容包括乡情文化课程、景观文化课程、名人文化课程、节日文化课程、特产文化课程、校园文化课程。
具体而言,1.乡情文化课程——让学生做一个有身份获得感的人。相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从孩童时代就萦绕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这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寻求真我的终身问题。一个人如果连我是谁都搞不明白,糊涂地活着,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奋斗目标,为名利劳碌一生,终究会回归到迷茫而虚无的状态。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初中德育教育应首先带领学生走进乡土,文化寻根。了解家乡的历史起源、发展、成就,了解各个村庄的自然环境、人口状态,各大姓氏的迁移等,能帮助学生清楚的“根”。乡情课程的功能建立在文化传递的基础之上,借以开展爱家乡、爱国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2.景观文化课程——丰富学生研学游的文化体验。教师将本土丰富的自然景观分类收集,定下基本类别,并收集相关景观的文字、史料、图片资料,使得校本德育课程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3.名人文化课程——为学生做人树立榜样。教师可以翻阅地方志或者历史文献资料,可知道在这片家乡的土壤里曾培育出的有所建树的前辈以及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这样的历史名人,教师可以将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事迹挖掘出来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跟着先辈的足迹,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榜样和能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4.节日文化课程——让传统文化润泽学生精神品格。为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把当地传统节日浓郁的地方特色节庆活动收进校本教材当中。如劳动节,可展现家乡古代农具犁、耙、耕等,让学生知道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先人们就是利用这些农具勤苦劳动,来获取幸福生活。教师还可请有经验的耕作能手亲临课堂,给学生们讲解农耕知识,给学生示范、介绍,让学生模仿,让学生明白粮食来之不易、勤劳换取成果等道理,适时开展节粮教育,推行垃圾分类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养成勤俭节约、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校本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程设计理念、及实际案例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引入开展红色主题校本课程、依托家乡本土文化等策略的实施,旨在提升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校本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蒋慧杰.校本德育课程之“育创”课程的市级“母体”构建与校本孵化[J].广西教育,2025,(10):11-17.
[2] 曹 斯 , 邱 钦 云 , 徐 丽 珍 . 学 校 德 育 活 动 实 施 的 困 境 反 思 与 优 化 策 略 [J]. 中 小 学 德育,2025,(03):55-59+54.
[3]杨健珍.红色文化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以南宁市国凯路小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5,(0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