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I赋能中学体育课堂:模式构建与路径探索

作者

冯展

南京东南实验学校 江苏南京 210000

新时代学校体育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但传统课堂面临“一刀切”教学难以兼顾个体差异、评价主观反馈滞后、安全监控不足等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借助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与大数据分析,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AI 赋能体育教学并非取代教师,而是通过人机协同,将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使其更专注于教学设计、情感沟通与高阶能力培养,从而推动体育课堂实现“智能化升级”与“个性化革命”。

一、AI 赋能中学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

AI 赋能中学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推动课堂向精准化、科学化与个性化变革。首先,借助图像识别与姿态分析技术,AI 可对学生的运动动作进行实时捕捉与智能诊断,提供即时可视化反馈,实现“一对一”精准辅导,彻底改变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其次,AI 通过无缝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努力程度、技能进步及生理数据,构建多维度、过程性的体育素养数字画像,建立起更客观、全面的科学评价体系,替代以往仅依赖终结性技能测试的单一评价方式。再者,依托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运动强度等指标,AI 能自动预警过度运动或健康风险,辅助教师及时干预,显著提升课堂安全水平。最后,通过 AR 技术、游戏化设计创设沉浸式运动场景与虚拟挑战,将枯燥训练转化为趣味互动,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与持久参与热情,从而实现体育育人目标。

二、AI 赋能中学体育教学的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核心价值,我们构建出一个“双中心、四环节”的 AI 赋能体育教学模式框架。

(一)双中心

以“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科学化决策”为双中心,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人的发展。

(二)四环节

1.课前智能预设:教师利用 AI 学情分析系统,调取学生既往体质健康数据、技能水平档案,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如掌握排球垫球技术),智能生成分组建议和差异化的课前预习方案(如推送不同的示范视频)。

2.课中智能实施:AI 系统深度融入体育课堂全流程,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课前,学生佩戴智能设备,AI 自动监测热身质量及心率状态,确保运动准备充分。课中采用分组循环练习,于 AI 辅助站(如配备摄像头或传感器的智能跳绳、足球射门墙)实现动作自动捕捉、分析与实时反馈;教师则依托 AI 推送的实时学情报告(如“某组摆臂不足”)进行精准讲解与示范。课后,AI 汇总全班平均心率、练习密度等数据,生成个性化放松拉伸方案,助力高效恢复,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课后智能拓展:AI 平台根据课堂数据,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家庭作业(如针对核心力量不足的练习套餐),并通过 App 推送。学生居家练习时,手机摄像头可对其动作进行简易识别与指导,形成“课堂-家庭”一体化锻炼闭环。

4.评价智能贯穿:整个过程的运动数据、技能掌握度、进步幅度等被系统自动记录与分析,生成动态化的个人成长报告和班级整体报告,为过程性评价和学期总评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三、AI 赋能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基础设施层

采用分阶段策略循序渐进地构建智能教学环境。初级阶段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利用现有智能终端搭配普及型穿戴设备及开源平台,采集心率、跑动等基础数据,低成本实现数字化入门。高级阶段则着力建设集成化“智慧操场”,通过布设多角度摄像头、物联网传感器及专业 AI 视觉分析系统,实现对田径、球类、体操等运动项目的自动识别与实时分析,为高质量体育教学提供环境支撑。

(二)教学应用层

聚焦教学痛点开发与整合优质资源。优先从学生兴趣高、动作标准化强的项目(如跳绳、篮球投篮等)切入,引入易用有效的 AI 教学模块。同时,通过校企、校研合作,共建符合教学大纲且贴合青少年身心特征的 AI 课程资源库与标准化动作模型数据库,确保技术与教学目标深度融合,杜绝“为技术而技术”,避免出现技术与教学实践脱节的“两张皮”现象。

(三)评价体系层

构建多维数字画像系统以推动评价改革。应变革传统结果导向评价,建立融合“技能水平(AI 评测)”、“体质状况”、“运动参与”及“健康行为”等多维指标的综合体系。依托 AI 技术为每位学生生成动态的“体育素养数字画像”,并借助雷达图、成长曲线等可视化形式清晰呈现其优势与不足,从而实现评价从单一“总结性”向“过程性与发展性”的根本转变。

(四)师资发展层

教师是 AI 赋能体育教学落地的关键。培训应超越基础操作,重点强化数据解读能力与数据驱动的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能深入理解 AI 报告、分析教学数据,并将结果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同时,应建立跨校、跨区域的教研共同体,鼓励教师分享 AI 应用案例与实践智慧,通过协作共创新模式,缓解技术焦虑,推动教师从被动使用者转变为 AI 教学的主动主导者和设计者。

四、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赋能中学体育课堂,是技术发展顺应教育现代化需求的必然趋势,是推动体育教学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从“规模化”走向“个性化”的革命性力量。本文所构建的“双中心、四环节”教学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框架。未来,AI 与体育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或许会出现更先进的虚拟教练、高度沉浸的元宇宙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赖全平,夏万鹏,张鑫.AI 智慧体育,让更多师生爱上运动[N].福建日报,2025-06-19(005). DOI:10.28232/n.cnki.nfjrb.2025.004486.

[2]李二超. AI 技术在中学生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10):191-194.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5.10.051.

[3]刘心怡,胡浩嘉.关于AI促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可行性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六).湖南师范大学;,2023:148-149.DOI:10.26914/c.cnkihy.2023.08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