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观察及诊断准确率影响评价
李驰名
淮南市中医院影像科 安徽 淮南 232007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骨科退行性疾病,致患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妊娠、椎间盘退变等,在病患椎间受压过大时,自身腰椎间盘纤维环开始逐步受损,对患者日常行为、生活状态造成影响,故早期针对腰椎间盘进行临床诊治有着积极作用[1]。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数字影像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多种诊断路径(体格检查、X 线片检查、肌电图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 MRI、CT 作为常见影像学检测方法,二者在诊断效果上有所差异 。本研究以入我院进行诊治的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MRI、CT 诊断,以明确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5 月—2024 年12 月间,入我院进行诊治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诊断确诊病症,其中男性31 例,女性49 例,最小年龄19 岁,最大年龄91 岁,均值(65.47±2.78)岁。纳入标准:(1)所涉病患均我院行病理诊断确诊病症;(2)无伴慢性病、恶性肿瘤者;(3)所涉病患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依从性不佳,主动退出者;(2)所涉检测方法不耐受者;(3)患者信息不完整者。
1.2 方法
CT 检查:医护人员为患者实施北京迪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DC-CR 2005 计算机X 线影像板扫描仪
品批号:京药监械准字 2009 第 2310283 号),所涉参数:层厚 0.60mm,层距 0.60mm,螺距 0.18—0.24mm,矩阵256*256。扫描部位:L3、L、Ls、S 间隙,记录患者致患区域软组织窗、骨窗,进而明确组织密度、窗宽、窗位和图像对比度。
MRI 检查:采用uMR S-150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生产厂家: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3 第3280410 号),对患者腰部行横断面T1 加权成像、T2 加权成像扫描。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检测结果
以受试对象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MR 诊断下患者阳性例数。(2)效能指标
灵敏度=真阳/(真阳+假阴)*100%
特异度=真阴/(真阴+假阳)*100%
准确度=(真阳+真阴)/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实验数据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横向分析与组内纵向分析,分别采用 t检验法及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计量数据以(
表示,当P ∵0. 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
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可知阳性70 例、阴性10 例;经CT 诊断,检出阳性56 例、阴性24 例。在MRI诊断中,检出阳性66 例、阴性14 例。见表1。
表1 检测诊断结果说明


如表2,CT 诊断灵敏度(71.42%)、特异度(40%)、准确度(67.50%);MRI 诊断灵敏度(92.85%)特异度(90%)、准确度(92.50%),经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2 效能指标对比[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过程中,主要实施MRI、CT,均具有一定效果,不过针对MRI、CT 诊断准确率等效能指标尚未做以具体研究,故此次研究对二者做以说明。在此次研究中,通过效能指标对比,CT 诊断灵敏度(71.42%)、特异度(40%)、准确度(67.50%);MRI 诊断灵敏度(92.85%)特异度(90%)、准确度(92.50%),经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 .05。
由此可见,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期间,实施 MRI 检测比 CT 检测诊断准确率更为理想,不过所涉资费较多;而CT 诊断虽然低于MRI 诊断,但其资费较低,检测时间较短。故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行腰椎间盘诊断时,可将两种诊断方式综合应用,以确保诊断成效[3]。腰椎间盘突出症属常见脊椎类疾病,在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损伤情况,患者出现髓核突出、脊柱内外平衡失调、神经压迫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对患者行为能力、日常生活带来影响[4]。
现阶段在腰椎间盘诊断中,需以患者基线资料、病症特征为依据,将其与影像学检查综合应用,以提高诊断成效。经CT 检查可明确患者颈椎部位神经压迫症状,且扫查速率较快,所涉资费较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不过该方法诊断成效较低。MRI 检查,是指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形成共振信号,通过重建成像,所形成的无放射性、无创伤检测方式,该方法可全面评析患者病灶区域具体状态,可对患者微小病灶细节显示,为下步临床诊治、预后康复提供有利依据,临床诊断效果较为理想 。
综合上述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治期间,为患者实施CT、MRI 诊断均具有一定成效,M 而 RI 诊断准确率更为理想,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艺勇,梁礼平,黄莹,周一帆,朱露林,郑一玲,刘昌建.3.0T 磁共振成像及CT 在老年低位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4,30(21):76-78.
[2]马轶,邱学超,王帅.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 CT 重建同层显示技术的临床诊断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4,33(07):1269-1271.
[3] 黄庆伟.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 MRI 与 CT 联合诊断技术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32(11):2072-2075.
[4] 姜鋆.CT 及 MRI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观察及特异度、敏感度影响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7):83-85.
[5]刘永震,董可,狄楠.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中的效果[J].哈尔滨医药,2023,43(0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