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张琳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1 引言: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工程专升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实例讲解、实例设计,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结构问题的能力,养成用所学知识综合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结构设计观念[1]。本文针对建筑工程专升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围绕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实施、实施成效三个方面,阐述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2 课程整体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工程专升本专业大二的核心课程,在“软件建模-结构设计-工程实践”的能力链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图 1 所示。该课程深化学生对 PKPM 软件中结构计算模型建立和软件分析结果的理解,又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图 1 能力链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围绕“实践导向、能力递进”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模块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养培养四个方面的设计[2]。
岗位能力分析方面,建立“识图-计算-设计-绘图”的能力培养主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平法图集与结构施工图,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绘图能力;通过讲授迭代法、反弯点法等分析方法及实践,培养学生设计计算能力;通过实践项目中融入“构件布置-荷载计算-配筋设计-构造措施”的流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
模块化课程设计方面,由于建筑工程专升本专业学生结构设计基础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加设基础知识模块,讲解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计算等内容,既为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补足这部分内容的空缺,又为其他学生复习基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再根据课程内容,划分梁板结构设计、单层厂房设计、多层框架设计模块,培养学生对多种结构的设计分析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分为课堂实训、课程设计两个模块,培养学生小型构件设计、完整结构体系设计的能力[3]。
职业素养培养方面,以课程内容、岗位、相关案例为导向,向学生传递工程师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等思想将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学生的行业使命感,加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
3 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授课方式,课前的引入和目标、课后的检测与答疑在线上平台完成,课中的讲授及习题练习在线下教室完成,如图 2 所示。“线上+线下”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积极性,也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便利性。
图 2 “线上 .+ 线下”授课方式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以“反弯点法”讲授为例,课堂先以工程案例引入,再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出反弯点法的主题;运用讲授法、演示教学法讲解反弯点法的概念、应用条件等,同时板书演示计算步骤及核心公式推导;选取经典案例,演示并引导学生掌握反弯点法的计算步骤;布置与反弯点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最后答疑并总结反弯点法计算步骤(如图3 所示)。
计算步骤:
1.验证梁柱刚度比,确认适用性
2.计算柱抗侧移刚度
3.由层间剪力、柱抗侧移刚度计算柱子剪力
4.计算柱段弯矩
5.计算梁端弯矩
6.绘制内力图
图 3 反弯点法计算步骤
4 实施成效
通过上述的课程整体设计及教学实施,学生的规范应用能力、工程计算能力、图纸表达能力均有显著提升。学生能快速定位并解读《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核心规范条款,能输出符合施工图审查要求的图纸,且具备了“手算
电算”的计算能力。
5 结语
本文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特点、岗位能力,围绕“实践导向、能力递进”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实施、实施成效的阐述。通过课程整体设计及教学实施,学生的岗位能力均有显著提升。然而,教学工作永无止境,仍需不断探索与优化,在教学中,需持续关注学生的实时反馈,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顾镇媛,陈敏,孙颖,等.基于产教融合视域的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探索[J].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414-418.
[2]高乐,刘玲华,马亚妮.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实践研究[J].四川建材,2022,48(11):235-236.
[3]王露,游姗,王程程,等.新工科背景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砖瓦,2024,(05):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