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境营造与情感体验
张正萍
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 安徽省六安市 237400
引言
古诗词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与智慧,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积累语言素材、提升文学素养,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情感共鸣。然而,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现代生活存在差异,语言表达具有凝练性和含蓄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其意境,也难以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境营造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营造意境,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从而更直观地理解诗词所描绘的内容。例如,学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时,通过营造春日生机盎然的意境,学生能快速把握诗句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进而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脱离意境的理解,学生只能停留在对字词表面意思的识记,无法真正领会诗词的深层内涵。
(二)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古诗词往往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如思乡、爱国、惜别、赞美等。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能让他们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当学生在学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时,若能结合自身思念亲人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情感内核。这种情感共鸣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的记忆,还能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让古诗词的情感力量真正触及心灵。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古诗词的意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自然、边塞诗的雄浑壮阔、送别诗的凄婉动人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意境之美,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学生通过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画面美,逐渐形成对美的判断标准,这对于其终身审美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激发他们对古诗词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识记,轻意境感悟
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背诵默写等方面,忽视了对诗词意境的引导。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后,便要求学生背诵,很少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也很少分析意象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体会其中的意境之美,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教师讲解,轻学生体验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以 “讲解” 为中心,将自己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体验。例如,在分析诗人情感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不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和自身经历去感受和思考。这种 “填鸭式” 教学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也无法真正与诗词产生共鸣。
(三)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营造有效意境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仍依赖 “一支粉笔、一本书” 的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虽然有些教师会借助图片或简单的语言描述来辅助教学,但难以营造出与诗词意境相契合的氛围。例如,学习描绘边塞风光的诗词时,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让学生感受边塞的苍凉与壮阔;学习抒情性强的诗词时,缺乏情境的支撑,学生难以体会诗人的细腻情感。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意境营造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艺术世界。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境营造与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资源,再现诗词意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能将古诗词中抽象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视听画面,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诗词内容制作课件或短视频,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的组合,营造与诗词相契合的氛围。例如,教学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时,可展示沙漠夜景的图片,配以低沉的风声和马蹄声,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苍茫与雄浑;学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时,播放春雨淅沥、小鸟鸣叫的音频,结合春日繁花的图片,营造春日清晨的生机与宁静。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通过创设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加深对意境的理解,促进情感体验。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词中的人物,通过动作、语言再现诗词场景。例如,学习《回乡偶书》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久别归乡的诗人和围观的儿童,通过对话和神态表演,体会诗人归乡时的复杂情感。此外,还可利用教室环境布置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时,在教室悬挂农作物图片、摆放小型农具,让学生在充满田园气息的环境中感受诗句的意境。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三)强化诵读感悟,体会韵律与情感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在韵律的感知中体会诗词的节奏美,在语气的变化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诵读,如范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感悟诗词的意境。在诵读指导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语气、语速和停顿,例如,读激昂的诗词时语速稍快、语气高昂;读忧伤的诗词时语速稍缓、语气低沉。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能逐渐与诗词的情感基调产生共鸣,如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时,在气势磅礴的诵读中感受诗人对瀑布奇观的惊叹;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时,在舒缓的语调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苦。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境营造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喜爱程度。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感悟,重讲解、轻体验等问题,制约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通过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强化诵读感悟、结合生活实际及鼓励想象表达等策略,能够有效营造诗词意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词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魅力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更贴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让古诗词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滋养。
参考文献:
[1]于静.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2):38-40.
[2]王倩.小学语文古诗词体验式教学模块的构建[J].小学阅读指南,2024(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