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老河口木版年画虚拟形象活化研究

作者

钱闻堃 刘玉洁 曹之易

湖北文理学院 美术学院 湖北省襄阳市 44100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版年画;虚拟形象;IP 设计;文化传承;数字化保

一、绪论:非遗危机与数字机遇

老河口木版年画(2010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是湖北襄阳地区民俗生活的艺术结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和科学价值。其构图饱满、线条刚劲、色彩浓烈(主要以红、绿、黄、黑为主),题材多反映祈福纳祥、驱邪避灾的民间信仰。然而,工业化冲击、传承人断层及年轻群体认知不足,使其陷入“活态传承”危机。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虚拟偶像、元宇宙)与国潮文化兴起为非遗创新带来契机。本项目旨在通过设计老河口木版年画专属虚拟形象 IP,构建“文化解码-形象设计-IP 衍生-市场传播”的全链条活化模式,破解传承困局。

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探索非遗数字化活化的方法论,验证“五性标准”在文创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实践价值:提升社会认知,吸引年轻受众;拓展文旅产业链,助力地域经济;强化文化认同,树立非遗活化样板。

二、研究定位:虚拟IP 的核心价值区别于传统保护方式,虚拟形象IP 具有独特的优势:

强传播力:契合社交媒体传播逻辑,易于触达网络流量。

高延展性:可衍生动画、表情包、文创产品、线下体验等多元内容。

情感联结:人格化设计建立用户情感纽带,深化文化认同。

可持续运营:长期内容更新维持IP 热度,超越单一产品生命周期

本项目定位:打造老河口年画文化代言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超级符号。

三、核心内容: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

(一) 文化基因解码

深入提炼老河口木版年画核心元素:

视觉符号:门神甲胄纹、云纹、水纹、麒麟、牡丹等吉祥图案;斧劈刀刻般的木版线条;高饱和度的传统四色体系。

精神内核:趋吉避凶的民间信仰、忠勇仁义的伦理观念、乐观向上的生活哲学。

(二) 虚拟形象设计策略

角色定位:“年画守护灵”概念(如:诞生于古雕版的精灵,通晓年画技艺)。

色彩植入:服装主色调采用年画经典红、绿,辅以黄、黑点缀。

纹样转化:将门神甲胄纹简化为服饰镶边,云纹转化为发饰或配饰。

线条表现:保留木版线条的力度感,运用于发型轮廓或服饰褶皱。

道具点睛:手持微型雕版工具或卷轴(呈现经典年画片段)。

风格设定:采用“国风卡通”风格,平衡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确保形象可爱灵动。

(三) IP 生态构建

叙事开发:创作系列短篇漫画,讲述IP 学习技艺、解决现代困境的故事。

数字衍生:开发微信表情包“年画娃娃日常”;设计动态壁纸“非遗故事”。

实体文创:开发盲盒系列(传统门神/瑞兽主题造型);文具套装(雕版纹理笔记本、四色印章)。

文旅融合:设计AR 打卡点(扫描年画触发IP 动画);策划“跟着IP 印年画”

四、创新保障:“五性”标准的深度实践本项目将创新性、传承性、观赏性、收藏性、象征性五项核心标准贯穿设计全流程,构建严谨的质量保障体系。突破传统符号嫁接模式:通过赋予IP"年画守护灵"的奇幻设定(如古雕版孕育的精灵),色彩体系完全继承"红绿黄黑"主色,误差控制在潘通色卡 ±5% 内;精神内核通过叙事传递,如在漫画中设计IP 用传统智慧化解现代年俗危机。观赏性实现古今审美平衡:采用国风卡通风格,保留年画娃娃的圆润轮廓,搭配动漫大眼睛增强亲和力;动态设计融入襄阳民间舞蹈元素,如将"门神持械"姿态转化为 IP持工具的英武站姿。收藏性通过双重价值赋能:实体盲盒采用环保树脂与手工晕染工艺,限量版附传承人监制证书;数字藏品开发 AR 功能,扫描包装可触发 IP 演示印制流程的 3D 动画,更设计"纹样解谜"互动机制提升文化收藏意义。

五、实施方案:三步走设计路径

1. 文化深挖与概念孵化:

田野调查:走访传承人,记录雕刻、套印工艺流程。

符号提取:建立“题材-构图-色彩-纹样”数据库。

创意发散:提出“年画精灵”、“穿越小匠”等角色设定方向。

2. 数字技术与风格定调:

软件应用:AI 绘制矢量线稿;PS 处理色彩与纹理;SAI 绘制细腻质感。

风格测试:尝试将木版线条转化为二次元轮廓线。

三维拓展:使用Blender 制作基础模型,探索未来手办化可能。

3. 形象深化与衍生开发:

细节打磨:在服装上精细呈现简化版“麒麟送子”图案。

动态设计:制作“拓印”、“舞狮”等主题GIF 动画。

应用延展:设计IP 在文旅海报、文创包装、数字展厅中的场景应用

六、项目可行性

团队支撑:成员具备数字艺术、文化策划专长;导师拥有非遗研究经验。

资源配套:学校提供高性能设备及设计软件;地方文化馆开放资料库。

成本可控:核心投入为智力创作,实体打样可寻求校企合作。

趋势利好:契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及国潮消费热潮。

七、结论:非遗活化的数字新径

本项目通过虚拟形象设计,为老河口木版年画构建了“文化转译-IP 生成-生态运营”的创新路径:

技术赋能:以数字手段再现木版艺术神韵,降低传播门槛。

情感链接:人格化IP 建立年轻用户与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

产业激活:衍生开发拓展消费场景,实现文化造血功能。

标准引领:“五性”标准为非遗文创提供质量标尺,杜绝符号滥用。

虚拟形象不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当“年画守护灵”在屏幕上灵动起舞,古老的木版纹样化作潮流符号,非遗便真正实现了从“遗产”到“活态”的跨越。这既是老河口木版年画的新生,亦为同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活化提供可复制的范式——让传统不囿于历史,而在创新中永续流传。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老河口卷》[M].中华书局,2010.

[2] 陈岸瑛.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悖论与实践突破[J]. 文化遗产,2020(05).

[3]潘鲁生.民间艺术的审美谱系[M].山东美术出版社,2021.

[4]艾瑞咨询.中国Z 世代文化消费洞察报告[R].2023.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