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下七年级数学动态问题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宋小燕
浙江金华兰溪市育才中学 浙江金华兰溪市 321100
引言:
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式深度变革,数学因其抽象性更适合技术融合。七年级动态问题教学涉及函数与变量等核心概念,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意义重大。传统教学手段难以直观表达动态变化,影响学生理解。以几何画板、GeoGebra 等工具为依托的动态演示,有助于提升学生建模能力与探究兴趣。本文立足教学一线,从设计、实践到反思,探索技术在动态问题教学中的融合路径,助力实现“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和素养目标。
一、信息技术助力动态问题教学目标达成的逻辑起点
动态问题本质上是涉及时间或变量变化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变化关系、建立函数意识并发展模型建构能力。而在传统教学中,变量变化往往依赖口头表述或静态图形演示,学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图式。而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实现变量可控、图像可变、关系可视的多维交互过程,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架作用。例如,通过几何画板设置变量滑动条,让学生观察面积、路径、速度等量的随变量变化而产生的图像变化,能够帮助学生从感知层面迅速上升到抽象层面,理解变量间的关系与变化趋势;再如,GeoGebra 平台可将文字、图形、公式进行整合显示,便于学生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结构。通过这些技术支持,教师可设定差异化任务、引导分层探究,逐步引导学生构建问题模型,并通过参数调节进行模型验证与修正,从而在动态变化中体验数学建构的过程。此外,信息技术还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反馈机制,使学生在操作中及时发现错误、调整策略,提高了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仅是动态问题教学的演示工具,更是推动学生认知跃迁的重要桥梁,在实现教学目标达成中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二、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工具的有效融合与运用路径
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不能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的展示,而应深入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与学生思维的发展路径中。以“行程问题的动态分析”为例,教师可借助 GeoGebra 构建两地对行、追及等情境模型,通过设置速度参数与时间变量滑动条,演示运动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关键点的重合时间与位置变化;再辅以坐标图像转换,使学生在图象分析中理解函数关系的本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预测—观察—解释—反思”的学习链条,让学生参与建模、预测运动趋势、解释变化结果并反思模型局限,真正实现“做中学”。信息技术还可用于小组合作探究与全班汇报分享,学生可将建模成果实时展示,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模型比较与优化建议,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教师需合理控制技术介入的节奏与时机,避免“技术为主、教学为辅”的本末倒置问题,应在关键环节引入技术工具,在其他环节注重数学意义的提炼,保障学生始终以数学思维为核心展开活动。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课堂实时反馈,如利用互动白板记录学生建模思路、使用 Pad 进行即时测验分析,借助技术数据分析学生的思维路径与常见误区,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与节奏,构建技术驱动下的诊断型教学模式。
三、教学反思视角下信息技术融合的局限与问题分析
尽管信息技术在动态问题教学中展现出巨大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首先,一些教师对技术工具掌握不熟,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操作混乱、演示不流畅等现象,打断课堂节奏,影响教学连贯性;其次,部分教师在技术应用中存在“炫技”倾向,过度追求视觉冲击而忽视数学内涵,导致学生沉迷操作界面却难以聚焦数学本质,偏离学习重点与核心目标;再次,学生在自主操作过程中,若缺乏明确任务引导与过程支持,容易陷入无效尝试与表层探索,缺少必要的概念提炼与结构建构,难以实现深层理解;此外,由于对技术依赖性增强,部分学生形成“工具依赖”思维模式,一旦脱离平台环境,便难以独立完成模型构建与问题分析任务,反映其数学思维尚未真正内化为能力,缺乏迁移和应用的稳定性。部分课堂也存在技术使用脱离教学逻辑的现象,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与认知断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反思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不在于“代替教学”,而在于“强化思维”,其意义是作为认知工具而非演示手段;技术介入的核心应是服务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对模型建构能力的提升。教师应从“操作展示”向“思维引导”转变,从“任务完成”向“认知生成”转变,从“技术呈现”向“概念建构”转变,推动技术使用走向深度融合、精准应用、价值驱动的方向发展,从而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变革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四、优化策略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
为更好推进信息技术与七年级动态问题教学的融合,应从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开发与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构建综合推进机制。首先,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与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使教师能根据学情灵活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并与教学目标深度整合;其次,开发基于动态问题的教学资源包,包含案例模型、任务引导、学生操作指南与反思模板,便于教师快速调用与调整;再次,建立技术支持团队,推动教研组内的协同开发与交流,形成跨学科的技术融合团队;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引入过程性评价与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如通过学习过程记录、学生模型构建能力展示、合作学习表现等维度综合评判学生学习成果,引导其从“会操作”向“会建模”“会表达”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动态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如学习路径追踪、错误类型识别、个性化推荐等功能,为教师精准教学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和反馈性的学习路径,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思维培养的深度融合。
结论:
信息技术为七年级数学动态问题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实现动态建模、可视化关系、提升参与感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推动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核心素养的提升。然而,技术融合不能成为教学的全部,必须回归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本质,以数学思维为核心引领技术使用的路径。只有不断优化技术应用策略、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完善支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术助教”到“技术赋能”的转变。未来,信息技术将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助力构建高效、智慧、开放的数学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1]焦鸣雪.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4.DOI:10.27328/d.cnki.gshsc.2024.000256.
[2]邓晴.基于网络画板的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的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3.DOI:10.27672/d.cnki.gcsfc.2023.001333.
[3]万仁玉.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3.DOI:10.27312/d.cnki.gshsu.2023.00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