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路径与实践研究
魏云
福建福清华侨中学 350300
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帮助。简单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其在生活中更加尊重和热爱大自然,这同时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角度开展教育指导,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实现学生生物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生态教育更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基于实际调研考察、生态模型构建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态系统的多元化特点,并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各种各样的生物特征,了解生物之间的联系,以此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学习技巧,实现知识理解、意识形成及实践强化的融合统一。
一、基于实际生活,融入生态文明
为了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避免仅为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而是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为学生导入更多的生活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意识到个体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例如,在进行必修一“第 4 节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章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以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切合实际生活的案例,比如环境污染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由此引入本章节知识内容,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讲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效率,温度、光强度、空气中的水分、氧气含量等均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同影响,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光合作用的机制,同时也可以意识到环境污染对大自然中植物的生长影响。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爱护环境的习惯,哪些做法会对环境存在负面影响。这种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多元思考,产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落实生态教育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学更为看重对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发挥其教育价值,最终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丧失兴趣。目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中生物教育工作应当积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育模式,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基于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构建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避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互联网中的知识资源,并将其进行整合制作微课视频。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同时更能直观生动地展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关注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使学生积极回顾以往知识所学,加深对知识点的思考和探索,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更多的视频和图片,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自身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加以认识,以此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育,深化生态理解
教育工作的本质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针对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而言,不仅需要使学生了解身边的生态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更重要的则是使学生将生态文明意识落实在自身行动当中。为此,生物教师需要掌握多元教育理念,增强实践化教学比重,使学生更好的将知识所学落实于实践之中。
为了提高实践化教育工作效果,教师应当积极运用校本资源,比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对生活中的各个环境现象展开观察,利用手机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上传到学校专题网站当中。最后,在课堂上由教师展示学生所拍摄的照片或视频,利用所学知识将所看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一环境问题对生活的影响。基于这种实践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感知生物知识的学习价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更能有效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实现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四、开展合作学习,强化生态建设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将其融入到高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同时更能帮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全面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而言具有重要帮助。在明确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结合本班实际人数进行小组划分,随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各自的职责,比如有些学生表达能力优异,便可以为小组的成果报告进行发言;有的学生实践能力强,便可以在调研阶段为小组搜集更多的资料数据。
例如,在进行选修二“第 1 章 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结合“生物种群与环境关系”为主题设计探究活动,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探究方案。在实际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定位组内角色,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当中,并在探究结束以后对学生的成果展开评价总结。
简要而言,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生物学科教学也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探索,为此教师在生物教学工作中可以基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当地生态现象展开探索,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实地考察、问题调研等活动,以此开展生态实验项目,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秋雪.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2]许启玲.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