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三线建设”奠定了四川现代化建设基础

作者

李卫东

中共宁南县委党校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 615400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 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一场规模浩大,涉及军工,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 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到400 多万,共安排建设项目1100 个。

四川凭借战略大后方的独特优势,成为三线建设的中心,搭建起四川现代化框架,为四川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改变了四川落后局面,新时代,四川接续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

一、三线建设搭建起四川现代化框架

三线建设实施,在四川建成 300 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搭建起四川现代化框架。

(-) 建成国家重要的国防工业和科研基地

四川是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国防科技 工业投资最多的省份。经过 10 多年的建设,到 1985 年,在四川共建成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研究院所及其 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和职工人数占到全国同行业的 10%Z :在西昌建成新 济发展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军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先后成立, 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科研能力看,到 1985 年,全民所有制科技人员总数达54 万多人 程技术人员22.1 万多人。

(二成为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

在四川工业建设过程中,三线建设时期是国家投资最多的时期,成为新兴工业基地的物质技术基础主要在此阶段形成。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213 个 冶金、机械、电力、原煤、电子、建材、天然气、化工、医药、核工 业,全国 38 个重要的工业部门四川样样都有,全国的主要工 有 定水平、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大大改善了四川经济产 业结构, 比重,由 1964 年的 46%,提高到 1978年的64.5%,形成以工业为主的格局。

(三)崛起众多新兴工业城镇

按中央“靠山、分散、隐蔽”选址方针,紧密结合四川特殊的因 依托原有城市和新建城市、城镇,主要沿宝成、成昆、成渝、川黔、襄渝等铁路 展开布点。除重庆、成都、攀枝花、自贡4 个当时的省直辖市布有许多大 特点、各有侧重的工业基地外;还在12 个专区和阿坝、凉山州、70 个县 工在内的三线建设企业。在促进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 了较为坚实的工业基础,促进了四川城市体系的成型。

(四)快速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不仅对成渝、宝成、川黔三路进行了改造,又新建了成昆线与襄渝线两条重要省际铁路干线,到1976 年6 月襄渝铁路全线运营后,四川铁路骨架初步形成。全省有成渝、宝成、川黔、成昆、襄渝、内宜6 条干线和三万、广旺、资威、德天、广岳、宜珙、成汶、渡口、万白 9 条支线,营运里程共2879.4 公里;另有工矿企业专用线 241 条,1389 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成都、重庆为主要枢纽的铁路网骨架。据概算,三线建设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9000 多公里,三线建设后,总里程达8 万多公里,约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9%,列全国第一。此外,长江、嘉陵江、乌江、金沙江等主要航道得到整治,四川内河航运里程达8800 多公里,对促进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五)“老、少、边、穷”地区面貌根本改变

三线建设开始后,成昆、襄渝两条铁路干线,有相当长一段经过凉山和川北等“老、少、边、穷”地区。铁路干线的通车和以铁路为主轴线的地方交通干线的建设,促进了该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如凉山在三线建设前,仅有一条公路干线通向四川内地,从州首府西昌到成都坐汽车需要3 天时间;州内大多数县份都有相当一部分区乡不通公路,运输全靠人背马驮。1970 年7 月1 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在凉山州境内的线路跨越6 个县(市),途经45 个车站,长达367 公里,为成昆线全长的三分之一。铁路通车还带动了地方交通发展,到1980 年,凉山公路通车里程达6978 公里,通公路的区和乡分别提高到89.8%和67%。交通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凉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二、三线企业的调迁转型进一步促进了四川现代化发展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三线调整改造,将三线企业进一步提升为布局合理、军民融合、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到 1986 年,全省科研及开发机构达890 个,有各类专门人才 1325767 人,其中国家部委局属 272736 人;推动四川成为科技大省、科技强省。给予四川经济发展直接的带动力、推动力,成为引领四川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线企业调整改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这些新兴城市成为四川经济增长的要素聚集点和辐射源。三线建设 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三线建设新建起的攀枝花市,发展成中国西 使攀西地区发展成为四川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同样,大规模的 阳、 、内江、广元、乐山、宜宾、雅安、南充等地的产业形成和经济基 地区因注入现代化工业要素而发展为都市和交通枢纽,成为辐射带动周边乃至范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接续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 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入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四川布局了一大批重要产业和企业 设, 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四川。这些都是四 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先导,提升了其在全国工业化和城市 川从三线建设初步奠定发展家底,到改革开放实现生 国发展脚步,再到新时代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 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天,四川“努力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在国家发展大局当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进行系统谋划,作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

[参考文献]

[1]2024-06-04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朱艳林的《四川三线建设的成效及深远影响》[2]2024-10-02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朱艳林的《一部感天动地的创业史——四川三线建设重大历史成就回顾》

[3]2024-02-28 光明日报 刘合波的《“三线建设”与中国西部的现代化》[4]2024-09-13 光明日报 钟周铭的《三线建设的开展与西部大开发》[5]2023-8-30 《四川党校报》 杨丽梅的《加强三线建设研究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作者李卫东简介:大学本科、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