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园适宜性户外自然探究课程现状:问题与建议

作者

顾淑琼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塘头第三幼儿园 广东省深圳市 518108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户外自然探究课程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幼儿与自然的直接互动,培养观察力、探究欲与环保意识,而“适宜性”是课程有效性的前提——需契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动作先于语言”“情绪驱动认知”的发展特点。然而,当前课程实践中存在诸多背离适宜性原则的现象,如将自然探究简化为“集体观光”“知识灌输”等形式化活动,削弱了课程的教育价值。深入分析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对提升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园适宜性户外自然探究课程的现状问题

(一)环境创设:结构化过度与自然性不足并存

适宜的自然探究环境应兼具“开放性”与“探索性”,但当前存在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环境过度人工化,部分幼儿园将户外区域硬化率提高至 80% 以上,仅保留少量盆栽植物,幼儿接触自然材料的机会被压缩;另一类是“无序放任”,将自然角简单堆砌杂草、石块,缺乏安全防护与探究引导,如未对带刺植物做隔离处理,或未设置便于幼儿观察的低矮种植箱。两种模式均违背适宜性原则——前者剥夺幼儿与自然深度互动的机会,后者则因安全隐患限制幼儿自主探索。

(二)活动设计:成人主导明显,幼儿主体性缺失

课程活动设计普遍存在“目标先行”的成人化倾向:其一,主题选择脱离幼儿兴趣,如教师预设“认识 10 种植物”的教学目标,强制幼儿跟随集体完成“打卡式”观察,忽视幼儿自发关注的“蚂蚁搬家”“落叶腐烂”等真实兴趣点;其二,探究过程过度控制,如在“种植活动”中要求幼儿统一使用铁锹、按规定间距播种,限制幼儿用手挖土、自由摆放种子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探究行为;其三,材料提供单一化,多为教师准备的成品工具(如塑料铲子、卡通花盆),缺乏树枝、松果、泥土等低结构自然材料,抑制幼儿的创造性表达。

(三)教师支持:策略简单化,专业能力不足

教师在课程中的支持行为存在明显短板:一是观察回应滞后,多数教师将精力集中在“维持秩序”与“安全看护”,对幼儿的探究行为缺乏敏锐捕捉,如当幼儿专注观察蚯蚓时,未能及时提供放大镜、记录纸等支持工具;二是引导方式机械,常以“标准答案”终结幼儿探究,如幼儿问“为什么树叶会变黄”,教师直接告知“因为秋天到了”,而非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树的落叶时间差异;三是安全管理僵化,因担心幼儿受伤,禁止触摸昆虫、攀爬低矮灌木等合理探索行为,将“安全第一”异化为“禁止探索”,违背适宜性课程的风险适度原则。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对“适宜性”内涵理解偏差

部分教师将“适宜性”等同于“简单安全”,认为幼儿年龄小“不懂探究”,只需被动接受自然知识,忽视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索本能。这种观念导致课程设计陷入“成人视角”,如将自然探究简化为“漂亮、有序、无风险”的展示性活动,而非支持幼儿深度沉浸的互动过程。

(二)资源配置:自然材料与专业支持不足

多数幼儿园存在自然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城市园普遍面临户外场地狭小、自然元素单一的困境,农村园虽有丰富自然环境,但缺乏系统规划与探究工具;同时,专职自然教育教师匮乏, 70% 的幼儿园由班主任兼任自然课程指导,难以提供专业支持。

(三)专业培训:聚焦形式化技能,忽视适宜性策略

教师培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多讲解“自然教育重要性”等宏观内容,缺乏“如何观察幼儿自然探究行为”“如何处理安全与探索的平衡”等实操指导;培训案例多来自国外或高端园所,与普通幼儿园的资源条件脱节,导致教师“学用脱节”。

(四)安全管理:过度规避风险,束缚课程实施

安全管理机制僵化是制约课程适宜性的重要因素。部分幼儿园因担心家长投诉或责任纠纷,制定“禁止触摸泥土”“禁止接触昆虫”等极端规定,将自然探究限制在“远观”层面;同时,缺乏对“可控风险”的科学评估,如未区分“接触带刺植物”与“攀爬危险树木”的风险等级,导致合理探索行为被一刀切禁止。

四、改进建议

(一)优化自然环境:构建“低结构、多可能”的探究空间

分层创设自然区域:划分“观察区”(种植多样化植物、设置小型生态箱)、“操作区”(提供沙水、泥土、自然材料工坊)、“自由嬉戏区”(保留原生草地、低矮灌木),如在观察区种植向日葵、草莓等生长周期短、变化明显的植物,满足幼儿持续观察需求;操作区投放无固定玩法的树枝、石块、松果等,支持幼儿自主建构与创造。

动态调整环境元素:随季节更新自然材料,春季引入蝌蚪、迎春花,秋季收集不同形状的果实与落叶,冬季保留结冰的水盆与枯枝,使环境始终保持新鲜感与探究价值;同时,建立“安全—探索”平衡机制,如对带刺植物做围栏隔离,为昆虫观察提供透明容器,既保障安全又不限制探索。

(二)创新活动设计:回归幼儿兴趣的“微主题”探究

基于幼儿兴趣生成活动:通过日常观察捕捉幼儿的自然关注点,如发现幼儿反复观察蚂蚁,则生成“蚂蚁的家”微主题,支持幼儿用泥土搭建“蚂蚁城堡”、记录蚂蚁觅食路线;活动时长灵活调整,小班以 15-20 分钟的碎片化探索为主,大班可开展持续 1-2 周的项目式探究。

采用“多感官、低控制”的活动形式:设计“五感体验”活动,如“自然寻宝”中让幼儿触摸树皮的粗糙纹理、闻花草的气味、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减少成人预设的“正确步骤”,允许幼儿用手挖土、赤脚踩水、自由摆弄自然材料,在“犯错”中积累经验,如幼儿尝试用树叶盛水时发现“不同树叶的吸水性差异”。

(三)强化教师赋能:提升适宜性支持能力

开展针对性专业培训:培训内容聚焦“观察解读幼儿行为”“提供适宜支持策略”“平衡安全与探索”三大核心能力,采用“案例研讨+现场实操”模式,如分析“幼儿破坏植物”行为背后的探究动机(可能是想知道“树叶摘下后会怎样”),练习如何用“你想看看树叶里面有什么吗?”替代简单制止。

建立“自然探究支持包”:为教师配备放大镜、昆虫观察盒、空白记录板等工具,以及《3-6 岁幼儿自然探究行为发展里程碑》手册,帮助教师识别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典型探究行为(如小班幼儿喜欢搬运自然物,大班幼儿开始记录发现),提供差异化支持。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导向”的发展性评价

多元记录幼儿探究过程:采用“文字描述+照片+幼儿作品”的方式,记录幼儿的发现与困惑,如“幼儿用树枝测量树影长度,连续 3 天记录同一时间的影子变化”;建立“个人探究档案”,追踪幼儿在自然认知、探究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引入“幼儿参与式评价”:通过集体讨论“我们最喜欢的自然活动”“下次想探索什么”,让幼儿表达对课程的看法;教师定期分析评价数据,调整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形成“观察—评价—改进”的闭环,如根据幼儿对“昆虫”的持续兴趣,增设“昆虫旅馆”探究区。

五、结论

幼儿园户外自然探究课程的适宜性实施,本质是回归“幼儿为本”的教育立场,在自然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可触摸、可探索、可创造”的成长空间。当前存在的环境、活动、教师、评价等问题,需通过观念更新、资源优化、专业赋能与机制创新协同解决。唯有让课程真正契合幼儿的发展需求与天性,才能实现“在自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的教育目标,为幼儿终身亲近自然、热爱探究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顾淑琼,性别女(出生 1994 年 7 月—),民族汉,籍贯云南省曲靖市,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