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智能装备预测性维修管理
季晓宇
身份证号:211303199111230017
前言
在机械工程领域,装备稳定运行是保障生产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的关键。随着智能化技术迭代,智能装备凭借高精度、高自动化、高集成化优势,广泛应用于机床制造、重型机械等场景。与传统装备相比,智能装备结构更复杂,核心部件(如伺服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对运行状态敏感度更高,一旦故障,不仅导致高昂维修成本,还可能引发生产线停滞与连锁损失。
传统维修模式分为事后维修与预防性维修:事后维修 “故障后修复”,虽短期投入低,但故障突发会延长生产中断时间、加深设备损伤;预防性维修 “固定周期维护”,虽减少突发故障,却易出现 “过度维修” 或 “维修不足”。在此背景下,预测性维修管理依托智能技术,通过实时监测装备状态、分析数据预测故障,实现 “按需维修”,既规避传统模式弊端,又能最大化装备寿命、降低运维成本,对提升生产稳定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工程智能装备预测性维修管理的核心技术
预测性维修管理依赖“数据感知-数据处理-故障预测”技术链条,三大核心技术构成支撑体系,确保精准把控装备状态与提前预判故障。
(一)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预测性维修的 “感知器官”,负责采集智能装备运行中的关键物理量与化学量。机械工程智能装备常用传感器包括:振动传感器(监测轴承、齿轮等传动部件的振动参数,判断磨损或不平衡问题)、温度传感器(采集电机、液压系统温度,识别过热隐患)、压力传感器(检测液压/气动系统压力波动,排查泄漏)、声敏传感器(捕捉异常噪音,识别啮合或轴承异响)。
随着 MEMS 技术发展,微型化、高精度传感器成为主流,其体积小、功耗低、抗干扰强,可嵌入装备核心部件,实现微观状态实时监测,为后续数据处理与故障预测提供高质量原始数据。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智能装备监测数据具有 “海量性、实时性、多源性” 特征,单台智能机床每小时可产生 GB 级数据,且涵盖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数据采集与处理需解决 “传输” 与 “降噪” 问题:传输上,依托工业物联网(IIoT),通过 5G、边缘计算、工业以太网实现实时传输,边缘节点可本地筛选数据、优先传输异常数据,5G 保障高带宽低延迟;处理上,通过数据清洗(去除误差与干扰值)、融合(整合多传感器数据)、标准化(统一数据格式),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效分析数据,如通过小波变换对振动数据降噪,保留部件自身特征。
(三)故障预测算法
故障预测算法是 “核心大脑”,通过分析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状态与故障趋势关联模型。机械工程智能装备常用算法分三类:一是基于物理模型的算法,依装备结构与原理建数学模型,通过参数偏差判断故障,逻辑清晰、可解释性强,适用于结构明确的传统部件;二是基于数据驱动的算法,依托机器学习(如 SVM、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如 LSTM),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模型,处理时序数据、捕捉长期依赖关系,适用于结构复杂、故障机理不明的核心部件;三是混合算法,结合物理模型可解释性与数据驱动精准性,先定故障范围、再优化预测精度,是当前发展方向。
二、机械工程智能装备预测性维修管理的实施流程
预测性维修管理是“技术-流程-管理”协同体系,实施需遵循标准化流程,确保环节衔接有序,分四个阶段:
(一)需求分析与目标设定
明确智能装备关键性能指标(运行精度、故障率、寿命)与维修需求,结合生产计划定管理目标,如 “故障预测提前期 ⩾72 小时”“年度故障率降低 30% ”;同时识别关键部件,确定需监测参数,为传感器部署提供依据。
(二)监测系统搭建与数据采集
依需求部署传感器与采集系统:在关键部件装适配传感器,覆盖故障敏感指标;搭建边缘计算节点与云端平台,实现本地初步处理与云端存储分析;建立传输协议保障数据稳定传输,设备份机制避免数据丢失。
(三)故障预测与维修决策
云端平台通过算法分析数据,实时生成状态报告:无异常则持续监测,有异常或预测故障则预警,并生成维修建议(故障部位、类型、时间、备件);管理人员结合生产计划调整维修安排,实现 “按需维修”。
(四)维修评估与流程优化
维修后评估效果:对比维修前后装备状态,验证预测准确性;统计维修成本,与传统模式对比评估效益;分析预测偏差原因(如传感器位置、算法参数问题),优化监测系统、算法与流程,提升后续效率与精度。
三、机械工程智能装备预测性维修管理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一)当前面临的挑战
一是技术结合难度大,需整合多领域技术,但部分企业缺乏跨学科团队,且装备数据接口不统一,易形成 “数据孤岛”;二是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算法精度依赖高质量数据,但部分企业数据积累不完善,且数据涉及机密,存在泄露风险;三是成本与回报矛盾,系统搭建需大量前期投入,中小企业对短期成本敏感,担心回报周期长,缺乏实施动力。
(二)未来发展趋势
一是智能化与自主化,结合数字孪生建装备虚拟模型,实现 “物理 - 虚拟”实时交互,模拟故障优化算法,依托自主决策实现维修计划与资源调度自动化;二是规模化与平台化,行业级平台将涌现,整合多企业数据建通用模型,中小企业通过“云订阅” 降低投入,推动规模化应用;三是绿色化与可持续化,融合绿色制造理念,通过精准维修减少备件浪费与能耗,延长装备寿命降低报废率,实现可持续管理。
四、结语
机械工程智能装备预测性维修管理是智能制造背景下维修模式的必然转型方向,通过三大核心技术协同,实现维修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测”的转变,能降低故障率、减少成本、保障生产稳定、提升企业竞争力。
当前虽面临技术融合、数据安全、成本投入等挑战,但随智能化技术进步与行业协同深化,问题将逐步解决。未来需加强跨学科技术研发,完善数据标准与安全体系,推动预测性维修向智能化、平台化、绿色化发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强.机械工程设备预测性维护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20,56(3): 123-130.
[2]张华,王磊.基于大数据的工业设备预测性维护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 25(8):1825-1832.
[3]赵明,刘洋.工业 2.0 背景下的机械工程设备智能维护策略[J].机械设计与研究,2021, 37(2):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