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园适宜性户外自然探究课程: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作者

唐小渔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塘头第三幼儿园 广东省深圳市 518108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户外自然探究课程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当前部分幼儿园的自然活动存在“成人主导过强”“内容脱离兴趣”“安全与探索失衡”等问题,将探究简化为“集体采摘”“植物认知打卡”等形式化活动,忽视幼儿的自主发现与深度体验。“适宜性”作为核心准则,要求课程基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作先于语言”“情绪驱动认知”的特点,提供“可触摸、可操作、可思考”的探究机会,实现“玩中学、做中学、趣中学”。

一、适宜性户外自然探究课程的理论依据

(一)发展心理学视角:幼儿认知发展的“具身性”需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前运算阶段幼儿通过“感知运动”与“表象思维”认识世界,知识建构依赖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操作。户外自然中的泥土、植物、昆虫等为幼儿提供“多感官联动”载体——触摸树皮理解“光滑与粗糙”,观察蚂蚁搬运发现“合作”,踩水洼感知“液体流动”。这种“具身认知”契合幼儿“以行动思维”的特点,避免抽象灌输局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适宜活动应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小班观察“树叶飘落方向”,中班尝试“树枝搭建”,大班记录“植物生长”,使各年龄段幼儿在原有经验上发展。

(二)生态教育学视角:自然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培育

生态教育学认为,幼儿与自然的早期联结是环境责任感的基础。户外探究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周期,参与“给小动物安家”“照料菜园”等活动,在亲历生命成长中建立“生命平等”认知。福禄贝尔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落叶颜色、风声差异、石头形态等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这种亲近感通过持续互动建立——幼儿发现“蚯蚓松土助植物生长”并主动保护时,环保意识便内化为自觉行为,这是生态教育的核心目标。

(三)蒙台梭利教育法:“有准备的环境”与自主探索

蒙台梭利强调“环境是第三位老师”,适宜的户外自然环境应“有准备”——包含多样化植物、生态角、可收集自然物,且提供自主选择机会。例如,自然角设“发现台”,摆放放大镜、观察盒,幼儿可自由选择对象与方式;草坪留“野生区域”,保留杂草、落叶,允许打滚、挖掘、搭建,满足“本能探索欲”。这种设计尊重幼儿“内在成长驱动力”,使探究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发起”,如幼儿自发开展“蚂蚁王国探秘”,从发现蚁洞到持续观察、记录、搭建“观察通道”,体现“跟随兴趣”的教育智慧。

二、适宜性户外自然探究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低结构、多可能”的自然探究环境

适宜的户外环境需兼具“安全性”与“探索性”,避免过度人工化或绝对“野生

分层设置区域:划分为“观察区”(种植园、小池塘)、“操作区”(沙水区、自然材料工坊)、“自由嬉戏区”(草地、小树林)。观察区种向日葵、草莓等易观察植物,操作区提供树枝、石块、松果,自由嬉戏区保留自然地形与植被,满足不同探究需求。

提供开放性工具:投放放大镜、小铲子、透明容器、记录板等,不规定使用方式。幼儿可用放大镜观察叶脉或聚焦阳光,用记录板画画或收集落叶,为创造性使用留空间,契合“一物多玩”特点。

动态调整元素:随季节更新材料——春季引入蝌蚪、迎春花,夏季设遮阳点,秋季铺银杏叶、梧桐叶“自然地毯”,冬季留结冰水盆。某幼儿园秋季铺叶后,幼儿自发开展“分类、踩声、拼贴”等活动,

体现环境对探究的激发作用。

(二)设计“小切口、深体验”的探究活动适宜性活动立足幼儿兴趣,以“小问题”驱动“深探究”:

小班:感官体验为主:开展“自然触感盒”“听声辨物”“气味瓶配对”等活动。将树皮、花瓣、泥土放入密封盒,幼儿触摸猜物;闭眼听风声、鸟鸣,用肢体模仿声音变化。活动时长 15-20 分钟,契合注意力特点。

中班:操作探索为主:围绕“自然材料特性与变化”设计活动。“泥土的秘密”中,幼儿用不同比例泥土与水混合,观察“松散—可塑形”变化并搭建“动物家”;“影子游戏”中,用树枝、石头摆造型,观察影子长短、形状变化并尝试描述。鼓励提问“为什么中午影子最短”,引导次日验证。

大班:项目探究为主:支持持续探究,如“蜗牛观察日记”:幼儿发现雨后蜗牛后,讨论“吃什么”“壳纹原因”“怕什么”,在教师支持下用菜叶、面包、石头测试食物偏好,用图画记录,最终制“蜗牛指南”。项目持续 2-3 周,培养计划性与坚持性。

(三)实施“轻介入、重支持”的教师引导策略教师角色为“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

观察先行,适时介入:记录幼儿行为(如“反复扔石头看涟漪”“用树枝量树叶”),判断兴趣与需求。幼儿遇困时(如“鸟窝倒塌”),不直接告知方法,而是提问“什么样的树枝更稳”“见过的鸟窝有何特点”,引导自主解决。

提供“鹰架式”支持:幼儿探究表面化时,增材料或提挑战问题。如仅“捡树叶”时,提供绳子、胶水引发“树叶能做什么”思考;讨论“树叶掉落”时,提供不同季节树木图片引导对比。

保护热情,包容“无序”:允许“犯错”或“偏离主题”。如“种青菜忘浇水”时,引导观察“没浇水的变化”,将失误转为学习机会;包容“重复行为”(搬石头、踩水洼),理解这是“动作重复建构认知”的方式。

(四)建立“过程性、多元化”的适宜性评价评价聚焦探究过程与发展变化:

可视化记录:通过“成长档案”收集观察画、自然物、活动视频,辅以教师笔记(如“幼儿用树枝画蚂蚁路线,观察力突出”)。

多维度指标:关注观察力(发现细微变化)、动手能力(安全使用工具)、合作意识(分享发现)、环保行为(爱护动植物),避免笼统评价。

家园协同反思:通过“分享会”展示幼儿发现与作品,共同分析适宜性,如据家长反馈调整时长(小班不超 30 分钟)、优化材料(增本土化自然物)。

三、结论

幼儿园适宜性户外自然探究课程的核心是“追随幼儿的自然生长节奏”,理论上以发展心理学、生态教育学等为支撑,实践中通过环境、活动、教师策略与评价的协同实现“幼儿为本”。当幼儿在草地追蝴蝶观察“翅膀花纹”、玩泥巴发现“干湿与塑形关系”、照料植物体会“生命责任”时,这些“无序”互动正是课程赋予的珍贵经验——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究热情将伴随其一生。

作者简介:唐小渔,性别:女(出生年.月—1988.4),民族:苗族,籍贯湖南省怀化市,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专业: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