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研究
周鸿鹏
丹巴县太平桥乡退役军人服务站 626300
引言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生活,对于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较高的需求。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参与到其中,从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但是从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往所采用的活动模式却暴露出较多的局限性,难以有效满足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的变化。基于此,当前深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现实环境中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目的,由政府进行主导组建公益性文化单位,然后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文化方面的服务总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涵盖各种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推广等,在所提供服务中,需尽可能让公众获得易于访问的文化资源空间,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2]。例如:现实生活环境中,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都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重要体现。
(二)群众文化活动模式
群众文化活动模式,主要指面向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形式。其主要基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从策划、组织、实施、传播等环节着手,构建出相对稳定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开展框架,从而有效支持群众文化活动高效开展。新时期随着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增加,随之形成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也更加的多样化,如:较为常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主要有节庆活动模式、竞赛活动模式、体验活动模式、演出活动模式等。但从相关群众文化活动模式组织开展的具体情况来看,都坚持以“群众”作为核心,然后注重活动的娱乐性、多样性,以此才能吸引群众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达到活动组织开展的根本目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的意义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积极探寻广大群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然后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有助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到所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创新,让文化更具有活力。
(一)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国内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性提高,随之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以往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往往表现出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现象,逐渐难以满足新时期不同群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原有群众文化活动模式进行创新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意义[3]。在实际模式创新中,主要可以基于不同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推广文化活动。例如:针对老年人开设书法、绘画、传统手工艺等兴趣班,针对青少年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编程研习营等活动,以此能够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特定需求,从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
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群众文化活动属于十分重要的载体。当前积极推进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有助于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从而以符合现代群众审美需求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各个地方可以借助传统节假日到来之际,具备地方民俗节庆活动项目,以“元宵节”为例,地区可以组织打造具有特色的“花灯”活动,让群众进入到园内感受赏灯、猜谜等传统文化,构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让不同群众之间得到更多的交流、互动,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让社会能够更加的和谐稳定。
(三)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还需创新来为其提供充足的动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需要号召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进来,鼓励社会力量、文化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志愿者,都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从而让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形成新的活力,在其中注入新的元素[4]。另一方面,需要在活动手段、活动形式上创新,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灵活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更高的创新性、互动性,从而打造出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创新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有模式,激发文化活动活力,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获得更为突出的效果。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策略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应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然后构建出更具有创新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到活动中。具体主要可采取以下一些创新策略:
(一)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模式数字化转型
(1)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支持群众文化活动模式数字化转型。随着新时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逐渐渗透融入到各行各业之中,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创新的关键性力量。同样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而言,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建立全新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以数字化的手段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突破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在时间、空间方面存在的双重限制,从而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例如:借助线上平台,打造在线图书馆、文化馆,以此能够让广大群众不用再局限于图书馆、文化馆等实体场所的开放时间、闭馆时间,让群众按需在线获取所需要的服务,从而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提升其对群众的普及度[5]。又如:各个地区可以积极探索“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模式,将群众文化活动预约、作品展示、资源获取等都统一集成到微信小程序上面,实现关于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一屏通办”。以此能够大幅提升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便利性,使更多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到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信息。
(2)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服务体验。在实际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关键还需了解到广大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然后定向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以此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文化活动中,从而提升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体验感受。例如:基于当前大数据技术,统计用户日常浏览历史数据、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数据,从数据分析中了解用户的兴趣点,然后组织开展符合更多受众群体需求的文化活动形式,并向相关群众发送群众文化活动的信息,吸引其参与到创新的“群众文化活动”中[6]。例如:考虑到传统艺术剧场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可以打造“线上艺术剧场”,征求广大群众对于艺术剧目的观看欣赏需求,然后制作出对应的节目,吸引群众进入“线上艺术剧场”观看、讨论,让群众在家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满足这部分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
(二)推动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1)传统文化现代演绎。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为有效突出传统文化,吸引群众参与到所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构建“技术 + 艺术”的融合活动模式,成为传统艺术、技艺发展的有效路径。面对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可在非遗展演群众活动场景中,有效引入全息投影技术,使之突破传统展示存在的局限性,将以往处于静态的非遗作品,转化为具有动态属性的叙事场景。例如:在向广大群众展示传统的刺绣作品时,可以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刺绣过程中的针线穿梭、图案成型都展现出来,让广大观众能够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加惊叹传统技艺的精妙,形成更为强烈的文化自信。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创新性的表达形式,以此能够吸引更多青年群体的关注,有助促进参与率整体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融入技术的过程中,应注意有效把握技术应用的湿度性。技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只能是手段,文化内核才是根本,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才是目的。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对技术手段进行过度使用,以致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掩盖传统文化内涵。
(2)构建主题化活动矩阵设计。以往在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中,常采用碎片化的活动形式,而这种模式难以形成对群众的持续性影响,使得群众获得的文化体验感受减弱。因此,在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中,可以以“季节”、“文化符号”作为轴线,然后设计主体化的群众活动矩阵,以此能够为参与群众提供更加连贯、丰富的文化体验。
同时,在开展主题化设计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强化活动间的逻辑关联,尽可能构建出“预热-高潮-延续”的场景,在实际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前,先应用社交媒体以及线下宣传的方式进行预热,吸引感兴趣的群众关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设置活动高潮环节,带给参与群众深刻印象。此外,在活动结束后加强与群众之间互动交流,获取群众关于活动组织开展的反馈,使活动影响力能够保持延续。
(三)优化参与机制,加强品牌化建设
(1)多维参与激励体系。构建起“物质+精神+社会价值”的三维激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首先,在物质层面,可以联合商户、企业合作推出积分兑换系统,当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后,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而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之后,可以兑换一些文化类型的物品,如:文创礼品、文化书籍等。其次,在精神层面,可以设立分级荣誉体系,根据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级别的荣誉表彰。对于其中一些积极参与的群众,可以在媒体、社区公告上予以公开宣传表扬,评选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文化传承之星”等方面的称谓,以此在地区范围内形成榜样效应,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最后,在社会价值层面,让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和锻炼自己,使其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一方面为参与群众提供志愿服务时长认证,为其在升学、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为参与群众提供文化相关的技能培训,如:表演艺术培训、摄影培训,使群众能够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自身综合能力提升。
(2)品牌化运营传播。为了让群众文化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在实际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符号,打造具有独特 IP 属性的群众活动品牌,以此能够使其在众多群众文化活动中脱颖而出,形成更强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将地方戏曲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开发沉浸式戏剧体验。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当前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融合,如:融入到舞蹈、音乐、灯光之中,以此打造沉浸式戏剧体验,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地方戏曲的魅力,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地方的戏曲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将非遗技艺作为原型,设计文创产品、数字藏品,开发出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文创产品,如:非遗主题的手工艺品、文具、服饰等,将之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通过这些产品销售,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
此外,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运营传播,主要需充分应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渠道,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性传播,构建起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传播体系。例如:在正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之前,应用短视频平台,在平台上发布一些关于活动的信息,以此有效吸引观众兴趣。同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以直播的形式实时展示活动现场的情况,让更多群众了解群众文化活动,并参与到活动中来。而在活动结束之后,则主要需鼓励群众分享自身参与后的一些感受,引导群众参与在线互动,由此形成二次传播,使得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更高的影响力。
(四)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当前为了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促进群众积极参与到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关键还需建立起以群众需求作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动态反馈机制。具体主要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意见反馈、在线评价等多元化的方式,及时了解到群众对于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方面的需求,以便于根据群众的需求,做出动态化的调整优化。例如:可以定期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群众调查其对于文化活动种类、内容、时间等方面的一些意见,然后统计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从中了解群众的需求,针对性组织对应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又如: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在线、线下相互结合的形式,了解群众对于本次活动组织开展的意见,以便于后续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中能够及时改进服务流程和提高服务水平,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下,加强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落实到具体的创新之中,主要可以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服务等方面做出创新,充分结合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从而让所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因此,在后续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注意深入探索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丹. 新媒体时代下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路径与创新策略研究 [J]. 参花, 2025, (24): 141-143.
[2]祁海馨. 戏曲表演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创新融合路径分析 [J]. 名家名作, 2025, (23): 122-124.
[3]徐莉. “云端+实体”混合型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与实践 [J]. 三角洲, 2025, (10): 188-190.
[4]李丽娟. “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