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性能化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研究

作者

王金山

天津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131024199103195018

引言:在城市化加速与地震灾害频发背景下,传统抗震设计以规范限值为标准,难以满足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差异化性能需求。性能化设计明确多水准抗震目标,可量化评估结构损伤程度与功能连续性。聚焦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基于性能化设计理念,构建从目标设定到方案优化的全流程方法,旨在提升结构抗震韧性,为复杂高层建筑安全设计提供支撑。

1.性能化设计流程

性能化设计流程以明确抗震目标为起点,需综合建筑功能需求、场地地震危险性及业主经济承受能力,科学划分多遇地震、设防地震与罕遇地震下的性能等级,如结构弹性、损伤可控或可修复等。整合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及边界条件,借助模态分析识别结构自振特性,结合场地谱特征调整地震动输入参数。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逐步放大地震强度,捕捉结构从弹性到弹塑性的全过程响应,重点监测层间位移角、关键构件塑性铰分布及耗能机制演化[1]。基于分析结果,运用多目标优化算法调整结构参数,如剪力墙厚度梯度、阻尼器布置数量或支撑刚度,在控制造价与施工复杂度的前提下,最小化地震损伤指标,确保优化方案同时满足性能目标与规范构造要求,形成包含设计依据、分析过程及优化措施的完整技术文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量化支撑。基于性能化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流程。

2.高层建筑结构可持续抗震设计

选址阶段借助地质雷达与微动探测技术精准识别断裂带与软弱土层,结合地震区划结果优化建筑布局,避免结构处于地震放大效应显著区域。设计阶段采用多功能可变结构体系,如可拆卸钢支撑与模块化核心筒组合,满足不同使用功能需求,还可在地震后快速更换损伤构件,延长结构服役寿命。材料选择上优先推广再生混凝土与高强钢,借助纳米改性技术提升材料自修复能力,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施工阶段引入数字化建造技术,利用 BIM 模型与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施工质量,确保节点连接等抗震关键部位可靠度。运营阶段构建智能监测系统,采用光纤光栅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结构损伤趋势,结合自适应阻尼装置动态调整结构动力特性。

3.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策略

3.1 结构体系优化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中,以某超高层办公楼为例,初始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与钢框架组合体系,在设防地震作用下,核心筒底部剪力墙应力达 32MPa,接近 C60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而钢框架柱轴力为 8500kN,存在刚度与强度分配失衡问题。优化后改用钢管混凝土核心筒与巨型钢桁架组合体系,核心筒厚度从 1.2m 减至 0.9m ,钢桁架跨度由 12m 调整为 18m,形成双重抗侧力机制。

地震响应数据显示,优化后结构基底剪力从 420000kN 降至 310000kN,钢框架柱轴力均匀分布在6000kN-7000kN 区间,应力水平降低。对比不同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某混合结构超高层采用外框巨型柱与内筒伸臂桁架体系,调整伸臂桁架刚度至外框刚度的 1.8 倍,使结构整体扭转周期比降低,有效抑制地震扭转效应。材料用量对比显示,优化后的钢管混凝土核心筒体系单位面积用钢量从 185kg/m2降至 152kg/m2 ,混凝土用量从 0.9m3/m2 减至 0.65m3/m2 ,而结构整体刚度提升,验证体系优化在减少材料消耗与增强抗震性能间的协同效应[2]。

3.2 材料与构件优化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中,项目初始设计采用 Q345B 普通钢材与 C60 混凝土组合,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端塑性铰区转角达 0.035 弧度,核心筒底部混凝土压应变突破 0.0035 临界值。优化后引入 Q460GJ 高强钢材与 C80 自密实混凝土,其中 Q460GJ 钢材屈服强度提升至 460MPa,屈强比控制在 0.82 以内,使得框架梁截面高度从 1.8m 缩减至 1.5m,梁端塑性铰区转角降低至 0.022 弧度。

C80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达 50.2MPa ,配合 0.8 毫米级玄武岩纤维掺入,核心筒底部混凝土压应变控制在 0.0028 以内,裂缝宽度由 1.2mm 减小至 0.6mm 构件连接层面,某 300m 钢结构建筑将传统焊接节点改为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单个节点螺栓数量从 24 颗增至 32 颗,螺栓预紧力统一设定为 250kN。某混合结构在设备层与避难层布置粘滞阻尼器,经 IDA 分析验证,结构整体耗能能力提升 3.2MJ,顶层位移从 1.5m 缩减至 1.1m 而采用防屈曲支撑(BRB)的建筑,BRB 核心区截面积占框架柱截面积的 0.45,屈服承载力达 8000kN,在地震中先于主体结构进入塑性,有效保护梁柱节点,支撑最大变形量控制在 0.08m 以内,残余变形不超过 0.01m:

3.3 阻尼与隔震技术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中,原设计采用传统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系,在 8°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基底剪力达 480000kN,顶层位移峰值达 1.6m,构件应力水平接近材料极限强度[3]。优化后引入复合隔震体系,在基础底板与结构之间设置 24 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单个支座直径 1.2m,橡胶层总厚度0.3m ,屈服后刚度比降至 0.15,在上部结构设备层布置 8 组粘滞阻尼器。隔震层水平变形量控制在 0.35m 以内,结构整体周期从 5.2s 延长至 7.8s,基底剪力骤降至 180000kN,顶层位移峰值缩减至 0.65m,核心筒底部混凝土压应变下降。

针对不同结构类型,技术参数需精准匹配,某钢结构建筑采用三向隔震支座,竖向刚度达 2500kN/mm,保证风荷载下结构稳定性,水平向等效刚度则控制在 8kN/mm,配合布置于避难层的金属阻尼器,单台屈服力为 6000kN,第二刚度系数设为 1.2,地震中阻尼器先于主体结构进入塑性,耗能总量达4.8MJ,结构层间位移角均匀分布在1/500-1/800 区间。某混合结构项目则创新应用摩擦摆隔震支座,滑动半径设为 2.5m,摩擦系数取 0.03,在 9°罕遇地震下,隔震层最大位移达 0.42m,但设置限位挡块与复位弹簧,残余位移控制在 0.05m 以内,上部结构加速度反应降低[4]。

结论:

基于性能化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以多水准性能目标为导向,可精准量化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响应特征。优化过程中,调整结构体系参数与构件尺寸,使基底剪力降低、层间位移分布更均匀,构件损伤指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钢材与混凝土用量分别减少。性能化设计在提升结构抗震韧性、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方面的有效性,为复杂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从目标设定到方案优化的完整技术框架,推动抗震设计向定量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蔚晓.基于性能化设计的高层建筑抗震结构优化与动力响应分析[J].城市建设,2025,(09):65-67.

[2]王东旭,齐华伟.超高层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J].住宅产业,2024,(05):51-53.

[3]吴未.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探究[J].大众科技,2023,25(12):68-70+74.

[4]林宽.高层建筑人防工程结构设计思考[J].居舍,2023,(2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