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途径分析
王自镇
西口回族镇关坪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以问题链驱动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提问意识
问题链作为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集合,能够搭建起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阶梯”,让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产生新的疑问,进而激发主动提问的意识。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需紧扣实验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要避免过于简单导致探究失去意义,也要防止过于复杂打击学生积极性,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从“被动接受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逐步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设计基础问题链:“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我们能通过什么现象看到凸透镜成像?当物体放在凸透镜不同位置时,像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实验核心;待学生完成基础观察后,再提出进阶问题:“当物体在 2 倍焦距以外时,像的性质(正倒、大小、虚实)是怎样的?如果将物体向凸透镜移动,像的这些性质会如何改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在学生分析过程中,若发现部分学生对“焦距”概念理解模糊,可补充问题:“我们如何确定手中凸透镜的焦距?这个焦距数值对后续探究有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链,学生不仅能逐步深入实验探究,还会在解决问题时主动提出新疑问,比如“如果物体放在焦点上,还能成像吗?”,从而激发主动提问意识。
二、优化实验指导方式,实现包办代替到适度放手转变
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求实验“顺利完成”,常采用“一步一指令”的指导方式,这种“包办代替”的模式看似高效,却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与尝试的机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际上,实验探究中的“试错”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指导应从“主导操作”转变为“引导方向”,在明确实验安全规范与核心目标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自主决策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实验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明确实验安全要点与核心探究目标,然后不再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若出现“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桌面上匀速运动,却未考虑桌面粗糙程度是否一致”的问题,我们可以提示:“要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影响,我们需要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当前的实验操作是否满足这个要求?”若学生在记录数据时出现混乱,可引导:“我们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才能清晰分析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可以用什么表格形式整理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适度放手与针对性指导,学生能自主发现实验设计中的不足,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而非机械遵循教师的指令完成实验。
三、融入生活实际场景,增强实验探究实用趣味属性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将实验探究与生活实际场景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从而提升参与探究的兴趣。初中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将这些现象转化为实验探究主题,能有效降低学生对实验的陌生感,让学生意识到实验并非“脱离实际的任务”,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同时,生活场景中的实验素材更易获取,能让学生在课后也有机会开展延伸探究,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帮助学生建立“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认知闭环。例如,在“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场景切入:“夏天在海边玩耍时,为什么沙子被太阳晒得很烫,而海水却感觉比较凉?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为什么水能长时间保持温度?”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发兴趣,再提出探究主题:“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是否相同?”实验器材选择上,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不锈钢杯、玻璃杯分别装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代替传统的实验用液体),用相同功率的电加热器加热(模拟太阳照射或热水袋散热),让学生观察两种液体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要用水?家里的暖气片里流动的是水而不是其他液体?”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同时感受到实验探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实用趣味属性。
四、借助数字化工具应用,拓展实验探究维度深度边界
初中物理传统实验中,部分实验存在数据测量精度低、现象观察不明显、实验过程难以重复等问题,限制了学生探究的维度与深度。数字化工具具有测量精准、反应迅速、数据处理便捷等优势,能够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更准确地获取实验数据,甚至能完成一些传统实验难以实现的探究任务。借助数字化工具,学生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数据的分析与规律的总结上,同时还能通过数据可视化、实验过程模拟等功能,深入理解实验原理,拓展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基于数据的科学思维。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教学中,传统实验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当电阻变化较小时,电流变化不明显,且手工记录数据容易出现误差。我们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改进实验:用电流传感器代替电流表,将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电脑连接,实时采集电流数据并在电脑上生成电流变化曲线;电阻则采用可调节的电阻箱,方便快速改变电阻值。实验时,学生调节电阻箱改变电阻,电脑屏幕上会即时显示电流数据与变化曲线,学生能直观看到“电压一定时,电阻增大,电流减小”的规律,且数据精度远高于传统测量。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虚拟实验软件模拟“电阻趋近于零或无穷大时的电流变化”,让学生探究传统实验无法实现的极端情况,思考“如果电阻为零,电路会出现什么问题?”,从而拓展探究的深度边界。同时,学生还能通过软件快速重复实验,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结语
提升初中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多策略的协同努力。以问题链驱动探究,能够唤醒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优化实验指导方式,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掌握探究方法;融入生活实际场景,能增强实验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借助数字化工具,能突破传统实验的局限,拓展探究深度。这些途径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可以在教学中相互结合、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还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验内容,不断调整、完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真正动起来、思考起来,逐步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教育界,2024,(21):38-40.
[2]张勤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4,(09):160-162.
[3]李振兴.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3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