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互文寻幽韵:聆听《桂枝香》里的千年诗脉交响

作者

黄湛菁

湛江市第四中学教师 524000

互文性理论突破了传统文本孤立分析的局限,强调文本意义在于跨文本对话。这种开放性视角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宽度,也为高中古诗教学提供了新思路【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挖掘目标文本与关联文本之间的联系,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背景,进而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对古诗的理解能力。例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作为统编教材经典篇目,其语言、典故与主题蕴含丰富的互文资源。本研究以《桂枝香·金陵怀古》为案例,探索互文性教学实践的可行性,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为高中古诗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也能够让学生在对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一、纵向溯源:勾勒意象的传承创新轨迹。

纵向溯源是深入挖掘古诗词历史底蕴的重要方法。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为例,“澄江似练”这一意象最早可追溯到南齐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2】。在谢朓的诗中,“澄江静如练”描绘出清澈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下宛如洁白绸带的宁静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而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沿用这一意象时,通过“千里”一词拓展了空间范围,赋予诗句更为雄浑壮阔的气势,与金陵作为历史古都的宏大背景相契合,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通过对这一意象演变轨迹的追踪,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学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体会到不同时代的诗人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也是对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象重构【3】。杜牧诗中的“商女”“后庭花”意象,借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仍在演唱亡国之音,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醉生梦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王安石在词中沿用了这两个意象,但在情感表达和主题深化上进行了创新。他将“商女”“后庭遗曲”置于金陵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通过“至今”“时时”强调这种靡靡之音的延续性,不仅批判了北宋统治者对历史教训的漠视,更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悲剧往往会不断重演的残酷现实,使诗歌的讽刺意味更加浓烈,对现实的批判也更加有力。

二、横向比较:剖析互文本之间的文体、主题差异

横向比较则聚焦于同一时代或主题相近的文本之间的关联,通过剖析互文本在文体特征、主题表达、情感基调等方面的异同,揭示不同文本在文化语境中的独特价值与共性【4】。横向比较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还培养了他们在互文理论下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为文学鉴赏提供了方法支持。

(一)横向对比可以从文体入手。

将杜牧的《阿房宫赋》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两个主题相近的诗文进行横向对比,能清晰展现不同文体在表达历史题材时的特色。《阿房宫赋》作为赋体代表,通过铺陈夸张的手法,极言阿房宫的壮丽与秦朝的奢靡,“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语言华丽绚烂,气势磅礴,最终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警句直抒政治讽喻,表达对当朝统治者的警示。其表达目的明确,批判锋芒直指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而《桂枝香·金陵怀古》作为一首词,则以“澄江似练”的秋景描绘为载体,将对六朝兴衰的感慨融入“念往昔,繁华竞逐”的含蓄表达中。词作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的交织,营造出深沉的历史氛围,委婉提醒北宋统治者居安思危。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表达目的三方面引导学生对比:“赋”讲究铺陈排比、句式整齐,注重议论与描写结合;“词”则长短句交错,更强调音乐性和抒情性。前者语言直白张扬,后者含蓄蕴藉。通过这种文体视角的横向拓展,学生不仅能理解不同文体在历史叙事中的独特表达,更能提升文学鉴赏的深度与广度,学会从多元角度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二)横向对比使互文本形成一个主题群。

《桂枝香·金陵怀古》与《泊秦淮》《金陵五题》等文本在主题上形成了紧密的互文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历史兴衰的主题群,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独特的递进关系,深化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在主题表达上,《桂枝香·金陵怀古》与《泊秦淮》《金陵五题》形成了“杜牧之悲-刘禹锡之慨-王安石之思”的递进关系。杜牧在《泊秦淮》中对商女唱《后庭花》的批判,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晚唐社会风气的悲哀与无奈,情感较为直接和外露;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则在感慨历史变迁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喟叹,情感更加深沉和内敛;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历史兴衰的原因,并将这种思考与北宋的现实政治紧密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之情,情感更加理性和深刻。这种主题层面的互文关联,使这些文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拓展了学生对历史兴衰主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从这些文本中汲取智慧,引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认识到历史的教训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启示意义。

三、立体拓展:搭建“诗-史-画-音”跨媒介互文框架

立体拓展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将文本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资源进行关联。从历史角度看,《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历史典故的运用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通过与历史的互文对话,使词作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感。“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一句暗合韩擒虎灭陈的史实。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金陵朱雀门外时,陈后主却仍与宠妃张丽华在寻欢作乐,最终导致陈朝灭亡。这一典故在词中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南朝陈亡国的惨痛教训。王安石对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误国误民的批判与叹惋,更以史为鉴,影射北宋王朝表面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警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可重蹈覆辙。此外,还可以结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如展现金陵景色的绘画作品、富有古韵的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角度感受金陵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实现文化理解的全方位拓展。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互文性理论在《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中的深入探索,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从教学实践来看,互文性理论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单一文本解读的局限,使学生增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实现了文化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古诗教学中的互文性实践将迎来更多的创新机遇。在跨媒介互文方面,可进一步整合多媒体资源,如将古诗与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深度融合,让学生从多个感官去感受古诗的魅力,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在古诗学习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更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玉姝.基于互文性理论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24

[2]谢朓.谢宣城集校注 [M]. 曹融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杜牧。樊川文集 [M]. 陈允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邓文娟,杨向奎。文本互涉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2019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文性理论视野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重构与实践研究“2023YQJK53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