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把生命生活教育融入农村日常教学之中

作者

向福莲

泸州市泸县海潮镇学校

引言:四川农村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既有"天府之国"的富庶平原,也有"横断山脉"的险峻沟壑。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既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也带来了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如农村沼气使用、农产品加工机械操作等。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生命教育扎根于乡土,让安全教育贴近生活,成为农村教育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一、自然课堂:在田间地头感知生命律动

在教育的多元探索中,雅安市名山区与甘孜州泸定县的两所学校,凭借独特的实践教育模式,为生命与安全教育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生命的真谛与安全的重要性。

雅安市名山区农村学校的“生命教育实践田”宛如一座生动的课堂。春季播种时,学生们发挥创意,用废旧轮胎制作花盆,将洗衣液瓶改造成浇水壶,在动手操作中深刻理解“废物再生”的生态理念,懂得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当向日葵幼苗遭遇蜗牛啃食,孩子们没有急于喷洒农药,而是自制樟树籽驱虫水、搭建竹篱笆,通过观察植物的愈合过程,领悟到“生命韧性”,明白生命虽脆弱却也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从种子到果实”的全周期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生命的成长与变化,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能让他们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在心底种下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种子。

甘孜州泸定县某学校则充分利用地处大渡河峡谷的地理优势,开展“河流生态安全”主题研学。学生们沿着茶马古道考察古桥建筑,学习判断山体滑坡征兆,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在专业指导下测量河水流速,理解“汛期禁入河道”的安全规定。用自制竹筏模拟救援落水者时,他们不仅掌握了救生设备的使用方法,更深刻体会到“敬畏自然”的生存智慧,明白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唯有敬畏自然,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二、文化传承:在民俗活动中植入安全基因

在民族地区,安全教育正以独特且富有创意的方式落地生根,阿坝州茂县某学校将羌绣非遗传承与安全教育巧妙结合,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教育新路。

羌绣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学校巧妙借助这一载体,让学生们在绣娘的悉心指导下,用传统针法绣制“安全警示图”。红色丝线绣出的禁止烟火标志,鲜艳醒目,时刻提醒着人们火灾防范的重要性;蓝色波浪线表现的山洪预警,生动形象,让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危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绿色十字架代表的急救知识,则传递着生命的希望与守护的力量。

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绣品,不仅为校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成为了流动的安全教育教材。学生们在亲手绣制的过程中,对安全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而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向游客讲解自己绣品的安全含义时,安全教育的辐射效应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孩子们成为了安全知识的传播者,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家庭,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目标。

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安全教育有机融合,让安全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它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更让安全意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筑牢了坚实的防线,也为民族地区的安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应急演练:在模拟场景中锤炼生存技能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安全教育需要更直观、更深刻的方式,绵阳市北川县与康定市的两所学校给出了极具借鉴意义的范例。

北川县作为“5·12”汶川地震遗址所在地,某学校将研学基地设在地震纪念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安全教育之旅。借助 VR 技术,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地震场景中,剧烈的晃动、房屋的倒塌,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地震的威力,从而更深刻地学习“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避险要领。在废墟模型里开展的“黄金 72 小时”生存训练,更是模拟了极端环境。学生们用矿泉水瓶收集雨水,解决了饮水难题;用衣物制作简易担架,为可能的救援行动做好准备。而当年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带来的真实案例分享,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到“有序撤离”在灾难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实践让安全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肌肉记忆。

康定市森林火灾风险频发,当地某学校与林草局合作开发的“森林防火模拟系统”别具匠心。学生们在虚拟场景中操作风力灭火机,根据火势灵活选择逃生路线,锻炼了应对火灾的应变能力。通过 3D 模型研究不同植被的燃烧特性,他们深入理解了“隔离带”的灭火原理,明白了科学防火的重要性。校园空地上的“烟雾帐篷”训练,让学生们在浓烟环境中保持低姿前行,切实提升了在真实火灾中的逃生技能,真正掌握了“打早打小打了”的防火理念,为应对森林火灾筑牢了思想与技能防线。

四、家校社协同:在生活场景中构建安全网络

在安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泸州市古蔺县与凉山州美姑县的两所学校以创新模式,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构建起校园与家庭、村寨紧密相连的安全防护网。

泸州市古蔺县某学校开展的“小小安全员”项目独具匠心。学校要求学生与家长携手完成家庭安全隐患排查,从检查电路老化情况,到确认沼气池密封状态,再到规范农药存放,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学生们充分发挥创造力,用画笔精心制作《家庭安全地图》,清晰标注逃生路线和危险区域,让安全知识可视化、直观化。学校定期评选“安全示范家庭”,并邀请获奖家庭分享经验,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小手拉大手”的模式,成功打破校园与家庭的界限,使安全教育从校园延伸至田间地头,让安全意识在每一个家庭扎根。

凉山州美姑县某彝族村寨的学校生与村干部组成的“红领巾安全巡逻队”同样亮点纷呈。他们用彝汉双语编写安全顺口溜,在赶集日向村民宣传“三轮车不载人”“酒后不驾车”等实用知识,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自制工具检查村道护栏稳固性、向村委会报告破损路段,在雨季前协助清理边沟淤泥预防泥石流灾害,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保障了村寨的安全,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安全无小事”的责任担当,在实践中成长为守护家园的小卫士。

结束语:当雅安的学校生能准确判断地震预警信号,当阿坝的少年能清晰讲解山洪防御要领,四川农村的生命安全教育已超越知识传授层面,升华为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扎根乡土、融入生活的教育模式,不仅为学生构筑起生命防护网,更在代际传递中培育出具有现代安全素养的新农人。未来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为农村安全教育提供更多可能,但无论如何创新,"贴近大地、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永远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魏海军.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有效融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1):101-101.

[2]康永禧,李宏文.让"生命教育"再续精彩——《"生命教育"特色项目融入农村小学常规教育研究》实验报告[J].新课程(中), 2017(11).

[3] 朱华.在农村教学点开展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22(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