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
解孝红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沂新中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400
引言
写作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的核心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学生思想表达的逻辑性与创造性。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仍存在目标模糊、训练无序的问题,多数课堂将技巧传授等同于思维培养,导致学生作文呈现内容空洞、逻辑断裂的共性缺陷。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以模板套用替代思维引导,使学生陷入“千文一面”的表达困境,难以实现从“会写”到“善思”的进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将思维训练融入写作教学全过程,构建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已成为语文教育者必须回应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教学实践与实证研究,探析写作思维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阶梯式教学体系,夯实思维发展基础
(一)分层设定思维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是思维训练的前提,教师应依据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分解培养任务。七年级教学需聚焦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以句子逻辑梳理、段落关联构建为核心,通过教材文本拆解引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条理性。八年级应侧重辩证思维培育,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设计写作任务,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分析问题,如在“人与自然”主题写作中探索因果关系与矛盾统一。九年级则需强化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议论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观点提炼与论据辨析能力。三级目标的设定需依托教材内容整合,形成循序渐进的思维发展链条。
(二)实施大单元思维整合教学
大单元教学为思维训练提供了系统性载体,教师可通过主题聚合实现知识与思维的深度融合。在“文化传承”大单元设计中,教师可整合《背影》的情感表达逻辑、《吆喝》的叙事结构特点与课外非遗文化素材,设计“家乡文化符号”系列写作任务。教学中,教师需构建主题思维导图,清晰呈现“现象描述—内涵解读—价值思辨”的思维进阶路径,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习得思维方法,在写作实践中深化思维品质。这种整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课时分割的局限,使思维训练贯穿于素材积累、立意构思与表达修改的全过程。
二、创新情境化实践路径,激活思维表达活
(一)依托思维可视化工具搭建认知支架
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将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为直观的图形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逻辑,尤其适用于写作构思阶段。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采用“情节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叙事逻辑:以核心事件为中心节点,延伸出“人物设定”“环境背景”“情节发展”“情感变化”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再细化具体内容,如“情节发展”可进一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难忘的一次尝试”写作为例,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清晰呈现“尝试的起因(想学会骑自行车)—过程中的困难(平衡难掌握、多次摔倒)—解决方法(他人指导、反复练习)—最终结果(学会骑车)—情感收获(坚持的重要性)”的思维链条,有效避免叙事混乱、内容残缺的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可运用“论证结构图”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框架:以中心论点为顶端,下方分设“分论点 1—论据 1—分析 1”“分论点 2—论据 2—分析 2”“分论点 3—论据 3—分析 3”三个论证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逻辑关系。某教学案例显示,使用论证结构图后,实验班学生议论文的“逻辑严密性”评分从平均 5.8 分(满分 10 分)提升至 8.2 分,论据与论点脱节的问题发生率下降 63% 。此外,还可引入“概念图”“流程图”等工具,根据不同写作类型灵活选择,为学生搭建适配的思维支架。
(二)设计任务驱动型写作活动
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探究能激发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可结合跨学科视角设计实践任务,如“校园环保提案”写作需整合生物学科的生态知识与语文学科的论证方法,学生需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数据,经小组讨论形成观点,最终以提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在任务实施中,教师需转变角色为思维引导者,通过“核心观点是什么”“证据是否充分”等问题链推动深度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摆脱了“无话可写”的困境,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促进思维品质进阶
(一)构建过程性思维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能精准捕捉思维发展轨迹,弥补终结性评价的局限。教师可借助希沃交互白板等技术工具,实时展示学生的写作构思过程与思维导图草稿,组织全班进行思维路径评析。在评价标准设计上,需突破“语言优美度”单一维度,增设“观点独创性”“逻辑严密性”“思维深度”等指标,采用教师点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某实验班级通过该评价模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分在一学期内提升了 37% ,高于采用传统批改模式的对照班级。
(二)开展个性化思维诊断指导
个性化指导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教师可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写作思维档案,记录学生在立意、构思、表达各环节的典型问题,通过语音点评进行精准指导。对于思维局限的学生,侧重引导其拓展思考维度;对于逻辑薄弱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思维梳理方法。这种一对一的诊断式指导,使思维训练更具靶向性,有效避免了“一刀切”教学导致的思维发展不均衡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适配的提升路径。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贯穿教学全过程。本文提出的阶梯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思维发展搭建了循序渐进的平台,助力其夯实思维基础;情境化实践路径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与任务驱动活动,有效激活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活力,破解了“无话可写”的困境;多元化评价机制则精准捕捉学生思维轨迹,为个性化提升提供了保障。这些策略经实践验证切实有效,能推动学生实现从“会写”到“善思”的跨越。未来,语文教育者还需持续探索,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特点优化策略,不断完善写作思维培养体系,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姣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学周刊,2025(8):74-76
[2]樊文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感表达与思维训练的融合路径[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5(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