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水电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作者

沈立明 李晓明

辽宁天阳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引言

混凝土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成为水利水电工程中最为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因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当而引发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系统剖析各技术环节的要点与难点。

1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特点及要求

1.1 施工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的混凝土施工通常工程量极为庞大,如三峡工程这类大型水利水电枢纽,混凝土浇筑量达数千万立方米,这意味着需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进行施工组织,且要历经长时间作业才能完成。施工条件相当复杂,工程大多坐落于高山峡谷、河流等区域,地形地质状况复杂,还深受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干扰。夏季高温易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冬季低温则可能导致混凝土受冻,雨季降雨会影响浇筑质量。同时,施工技术要求颇高,混凝土必须具备高强度、抗渗、抗冻、抗冲刷等性能,对施工中的配合比设计、浇筑工艺、温控措施等各技术环节都需进行严格把控,任何一处疏忽都可能影响工程质量。

1.2 施工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中,施工要求涵盖多个关键方面。(1)结构安全方面,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契合设计标准,质量稳定均一。一旦出现强度不足或裂缝等缺陷,将严重威胁工程安全。尤其在水工结构里,混凝土需具有优良耐久性,能长期抵御水流侵蚀、冻融循环,以保障工程长久使用;(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漫长,涉及多阶段、多工种协同作业,混凝土施工进度规划务必合理。各施工环节需紧密衔接,任何因混凝土施工导致的延误,都可能拖累整个工程进度;(3)混凝土施工存在诸多风险,如高空作业易发生坠落事故,大型机械设备操作不当会引发碰撞,电气设备使用若不规范可致触电。因此,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施工风险。

2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2.1 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工程的设计强度、耐久性要求、施工工艺和原材料性能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配合比设计应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首先应进行试配,通过调整水泥、骨料、水、掺合料和外加剂的用量,确定满足要求的配合比。试配过程中需要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强度、抗渗性等性能指标,确保其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同时,还应考虑施工环境的影响,如高温、低温、多雨等天气条件下,需要对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

2.2 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搅拌的目的是使原材料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混合物。搅拌时应严格按照确定的配合比进行配料,确保各种材料的用量准确无误。配料可采用重量法或体积法,其中重量法更为精确,应优先采用。搅拌时间应根据搅拌机的类型、混凝土的和易性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强制式搅拌机的搅拌时间不宜少于 90s,自落式搅拌机的搅拌时间不宜少于 120s。搅拌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搅拌好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不得出现离析、泌水等现象。

2.3 浇筑施工

浇筑技术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合理的浇筑方式能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质量和安全,让其均匀地分布在模具中,减少空隙、蜂窝等问题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环节中,控制参数有浇筑厚度、浇筑方法、浇筑速度、混凝土温度等。例如,混凝土浇筑厚度应根据使用的振捣器作用深度与混凝土和易性来确定。如果浇筑速度比较快,容易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充实,浇筑速度比较慢,则会造成不同批次混凝土之间产生冷缝。与此同时,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温度比较高,加快水化反应,容易产生混凝土结构裂缝。

2.3 工程养护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结束后,将会进入养护阶段,养护方式会给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合理的养护,能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因为体积比较大、热量高,施工企业应重点控制温度和湿度,做好保温、保湿养护工作。在养护过程中,定期对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湿度进行检查,如果过于干燥,容易产生收缩裂缝。

3 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对策

3.1 注重施工管理

在推进本次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为了使每一步施工都按计划有序执行,需要从多个角度对混凝土施工质量实施全面管理。首先,重视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管理时,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因此,施工人员必须通过专业技能测试外,还需拥有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实践经验,这种要求旨在确保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满足项目的基本需求,从而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定期为施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也是必要的,以此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其次,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性能和耐用性。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采购、储存和使用过程,以确保其符合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是必要的。为此,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健全的材料检验机制、优化混凝土配比方案等,以避免因配比不当而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最后,在灌浆作业的实际操作时,需精确控制灌浆的时间和压力等关键参数,确保灌浆效果与钢筋结构良好结合,这样既能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还能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并且加强对灌浆作业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每一环节都严格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进行。

3.2 材料选择与配比优化

低热水泥通常通过调整水泥的矿物成分,特别是降低三钙硅和二钙硅的含量,从而减少其水化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低热水泥的水化热较低,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尤其是水利工程、大坝、桥梁等需要大量混凝土的结构。由于水泥水化热较低,低热水泥能有效减缓混凝土的温升,减少温度梯度和温差应力的形成。温差应力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因素,通过采用低热水泥,可以降低水泥水化过程中的温度差异,从而减少裂缝的风险。低热水泥能减少水泥的水化速度,使混凝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低的水化热,这有助于提高其抗冻、抗渗、抗化学腐蚀等长期耐久性。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与应用,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而随着水利水电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施工要求的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继续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才能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以共同推动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松林.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及应用案例分析[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5(1):70-73.

[2]王露.水电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技术的创新与应用[J].内蒙古水利,2024(11):15-16.

[3]钱桂花.水利施工中混凝土防裂缝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散装水泥,2024(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