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创新技术与实践

作者

赵延苹

山东德耀建工有限公司 251100

引言: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地震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到现代的高性能材料应用,从被动抗震到主动抗震,抗震设计技术的进步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成本、施工难度和维护要求等。因此,深入研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创新技术与实践,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创新技术

(一)新型抗震材料的应用

新型抗震材料的应用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创新方向之一。高性能混凝土和纤维增强混凝土因其优异的韧性和抗裂性,在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材料能够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和耗散能量,减少结构的损伤。例如,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抗压强度和延性,从而增强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橡胶和橡胶混凝土的使用也是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耗能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结构的输入能量。在桥梁工程中,橡胶支座的广泛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能够有效隔离地震波的传递,保护桥梁结构免受地震破坏。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结构的加固和修复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材料具有高强度、低重量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够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例如,在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加固混凝土柱和梁,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

(二)抗震设计新技术的开发

隔震与减震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建筑抗震带来革命性突破。基础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如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装置等,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在医院、学校等重要建筑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可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内部设备和人员的影响,保障震后建筑的可使用性。

消能减震技术则通过在结构中安装阻尼器,如黏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等,在地震时阻尼器率先耗能,消耗地震输入能量,减小结构振动。在高层建筑中,黏滞阻尼器常设置于结构层间,像活塞在油缸中运动一样,通过黏滞液体的摩擦消耗能量,显著降低结构的地震位移和内力。此外,智能隔震减震技术融合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等技术,可根据地震波特性实时调整隔震减震装置参数,实现对地震作用的主动控制,进一步提升抗震效果。

(三)抗震设计新方法的探索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突破传统设计理念,以实现建筑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预定性能目标为导向。该方法允许设计师根据建筑功能和重要性,设定不同的性能指标,如在多遇地震下结构保持弹性,在罕遇地震下结构不倒塌,使抗震设计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在大型商业综合体设计中,采用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可针对商场、影院等不同功能区域,制定差异化的抗震性能目标,优化结构设计,平衡安全性与经济性。

多尺度模拟设计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材料性能研究相结合。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通过建立从材料细观尺度到结构宏观尺度的多层次模型,准确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设计师可直观观察结构薄弱部位的应力集中、裂缝扩展等现象,提前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抗震设计,通过分析海量地震灾害数据和结构设计案例,建立预测模型,辅助设计师快速制定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推动抗震设计方法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

(一)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在某城市地标性超高层建筑中,为抵御强震威胁,设计团队采用了“摩擦摆隔震支座 + 黏弹性阻尼器”的复合抗震方案。摩擦摆隔震支座安装于建筑基础与结构之间,通过球面滑动延长结构自振周期,有效隔离地震能量;黏弹性阻尼器布置在结构层间,当地震发生时,阻尼器迅速耗能,降低结构振动幅度。在模拟地震测试中,该建筑顶部加速度响应较传统结构减少 60% ,层间位移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成功保障了建筑内部人员与设备安全。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修复项目中,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古建筑结构脆弱且需保持原貌,施工团队将超薄 FRP 布贴合于梁柱表面,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前提下,显著增强了构件的承载能力与延性。经过抗震加固的古建筑在后续地震监测中,结构振动响应明显减弱,既延续了历史文化遗产,又提升了建筑抗震性能。

(二)抗震设计技术的经济性与实用性

新型抗震技术虽初期投入较高,但长期经济效益显著。以基础隔震技术为例,虽然隔震装置增加了建筑成本,但因隔震效果良好,可降低上部结构的配筋与构件尺寸,减少材料用量。同时,其优异的抗震性能大幅降低了震后修复成本。某学校项目采用隔震技术后,初期成本增加约 10% ,但预计全生命周期内可节省维护费用超 25% 。

在实用性方面,智能监测技术通过在建筑关键部位布设传感器,实时采集应力、位移等数据,借助物联网传输至管理平台,实现对结构健康状态的远程监控。这种技术适用于各类建筑,无论是高层住宅、大型体育馆还是桥梁工程,都能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为建筑运维提供科学依据。

(三)抗震设计技术的推广与展望

随着地震灾害防范意识的提升,抗震设计技术的推广势在必行。政府层面可通过修订建筑抗震规范,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强制要求医院、学校等重要建筑采用先进抗震技术;同时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在普通住宅项目中应用新型抗震技术。在技术培训方面,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抗震设计人才,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未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技术将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可实现对地震灾害的精准预测与结构抗震性能的智能评估;3D 打印技术有望直接制造具有特殊抗震结构的建筑构件,简化施工流程。此外,绿色环保理念将贯穿抗震设计始终,研发低碳环保的抗震材料,采用节能型抗震技术,实现建筑抗震性能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构建更安全、更宜居的建筑环境奠定基础。

结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创新技术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应用新型抗震材料、开发抗震设计新技术和探索抗震设计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本文展示了这些创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并探讨了其经济性和实用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抗震设计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玉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居舍,2025,(11):110-113.

[2]孟梅,亓鹏飞.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结构优化策略分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05):68-70.

[3]王成磊.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体系创新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04):13-16.